“聽”寫在甲骨文和金文_ or?,是會意字,而甲骨文的字形由“耳”和“口”組成。“耳”是人體的聽覺器官。“口”是人類的發音器官。兩者的結合意味著用嘴說,用耳朵聽。本義是聽到聲音。甲骨文有壹個“口”和壹個“口”。西周的青銅器銘文和甲骨文是壹樣的,只是耳朵變了。
在圖4的青銅銘文中,下部增加了兩個部件,右為“生”字,左為“古”字。根據銘文“服從天子”,可以確定它是“聽”字,意思是服從。它的結構意義可能意味著聽到壹個發生在古代的故事。在戰國竹簡中,“聽”字再壹次復雜化,然後演變成繁體字(圖9)。
復雜的“聽”是從“耳”到“?”"?"由三個單詞組成。"?"它的發音是tǐng,意思是直立。在“聽”這個詞中,它通常被認為是指發音,有些人將其理解為站在土堆上的人,這意味著只有當妳站在高處時才能用耳朵聽到它。說到楷書,這個“?”斜王旁邊寫著“王”。"?"又稱_和_,是“的”的變體。
“德”是說好話的意思,“聞良言者為德”;有些人也明白,有德之人耳聰目明。有人認為“德”和“德”是同音。這裏借用“得”的意思,與“耳”字結合,表示“耳得物”,即耳得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