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解讀
①疾病名稱。臨床上以關節肌肉疼痛、肢體(主要是上下肢)疼痛為主要癥狀,甚至影響屈伸,多為風寒濕邪侵犯經絡、皮膚、肌肉、筋骨、氣血所致。《蘇文痹論》:“風、寒、濕相混,合為痹。風氣的勝利者是麻痹,寒冷的勝利者是痛苦,濕氣的勝利者是麻痹。”又曰:“痹在骨,血因脈而凝而不流,筋屈而不伸,肉無情,皮涼……”《因脈論治》卷三:“痹證多因經絡不通,麻木不仁,或攻註疼痛,或關節凝固,或受力難以活動,而疏於四肢。”需要考慮風寒濕的嚴重程度和具體癥狀。有些屬於熱痹,宜清熱祛邪,宣痹止痛;對於血瘀患者,用《益林改錯》止痛化瘀湯(秦艽、川芎、桃仁、紅花、甘草、羌活、沒藥、當歸、五靈脂、香附、牛膝、地龍)指風、寒、濕、熱。
②指多種疾病(包括風、寒、濕痹等。)因邪氣阻滯肢體、經絡、臟腑所致。《漢藏經》:“關節痛閉。五臟六腑受邪氣影響,受真氣迷惑,關而不饒,故稱痹。”除上述關節痛外,還包括末梢關節痛、多發性關節痛、氣關節痛、血關節痛、肌關節痛、筋關節痛、脈關節痛、心關節痛、肝關節痛、脾關節痛、腎關節痛、肺關節痛、頑痹、細胞關節痛、腸關節痛、痛風、行針、十二經脈肌肉疾病。
痹癥之氣中的風、寒、夏、濕也稱為臟腑,故病簡易治,病深難治。風、寒、濕、熱、血、肉是有區別的。壹般風寒暑濕之邪入心,稱為血痹入脾,稱為肉痹入肝,稱為肌痹入肺,稱為痹入胃,稱為骨痹。壹種治療是異痹,五臟覺邪急或緩,不能持或拳,不能放松或硬立,言語笨拙或半身不遂,四肢拳縮,口眼離經叛道,或手腳壹側行走,但不能說話或行走,左側枯槁,右側凝滯或不能上下,上或左手或右手疼痛,或死或感邪, 但不死不喘,不困不醒,各種證候也是因為關節痛。
惡棍
(1)
中醫指胸腹之間氣阻的壹種自覺癥狀,有的只有飽脹感,稱為“腫塊”、“腫塊積聚”
腫脹是胸腹氣滯的自覺癥狀。有的是邪熱所困,有的是氣虛氣滯所致。如果有壹種飽腹感,就叫“飽腹感”。上焦邪熱受阻,胸悶稱為“胸脹”。如果有痰濕,胸脹的程度就很嚴重。如果有東西擋住了,就叫“胸中腫塊”。邪熱阻於胃脘,軟而不痛者謂之“心脹”;如果說有反抗感,那就是邪熱與胃中停水之間的反抗,也就是所謂的“心狠”。急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往往會出現這樣的癥狀。
腹瀉:疾病名稱。見《肘急方》卷四。痢疾的簡稱。關於痢疾的名稱,《內經》有常來、赤沃、白沃、赤白沃等名稱。之所以叫“停滯”,是因為榨幹利潤令人不快。
痙攣
疾病的名稱。出了《靈樞·金靖》。也叫“只”。主要癥狀為頸背有力、張口困難、肢體抽搐、角弓內翻。《金匱要略·痙濕治法》:“患者體熱寒,項強急,惡寒,有時頭熱,面紅,目赤,搖頭,口不語,背開,亦痙。”痙攣可分為虛和實。實證多由風、寒、濕、痰、火郁結於經絡所致。虛證多因多汗失血,身體虛弱,氣血不足,津液不足,肌肉失養,虛風內動所致。《金匱要略·心經》卷:“有患太陽之風寒而成疾者,有患重寒濕而成痙者,亦有患龍血之死而損陰陽者,病成痙。”經驗證據主要集中在祛邪上,祛邪也能強身健體。虛證以補氣養血為主,也有熄風的作用。有強直痙攣、軟痙攣、陽痙攣、陰痙攣、三陽痙攣、三陰痙攣、風痙攣、風寒痙攣、風痰痙攣、痰火痙攣、濕熱痙攣、極熱痙攣、血虛痙攣、虛證痙攣等。
創傷
原意:皮膚上的腫脹和潰爛)
癰、癱、疽、癤等。
瘡,痂也。——《玉器》
邪惡變成了瘡口。——張衡《西京賦》。薛註:“疥瘡又叫疤痕。”
治眼前瘡,卻剜心剜肉,如:瘡毒(瘡毒腫脹);皮疹(皮疹);瘡病(壹般指疥瘡、癰等皮膚和外科疾病)
傷口;外傷。也叫“[傷口]”。如:瘡(傷);瘡醫(治療瘡病的醫生);疤痕(外傷、疤痕,指民生疾苦)
比喻指痛苦;疼痛[疼痛]如:疥瘡之病(比喻小災小難;比喻是痛苦的經歷);瘡痛(瘡或傷口疼痛;酸痛)
1) zhēng符號
(2)腹部結塊之癥王進束河《脈經》:“脈沈散於中,因寒食而成疾。
腹部的腫塊。古玉無知);窒息(腹部有腫塊,食物堵塞喉嚨)。
癰是多個相鄰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或由多個癤融合而成。病原體是金黃色葡萄球菌。中醫叫壞疽。頸癰,俗稱“口瘡”,始於背部下方。
癬是壹種由黴菌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分為淺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而肛周發作的皮膚癬壹定是淺部真菌病。多由股癬蔓延至肛門、會陰、臀部引起。夏季多見,冬季少見。中醫記載的陰癬、癬、疔瘡、白癜風等與此病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