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官方語言是什麽?

官方語言是什麽?

問題1:官方語言和通用語言是什麽意思?通用語言是當地人的母語,而官方語言是當地人和壹些殖民地在大多數學校、廣播電臺和媒體中使用的語言。

例如,粵語是我們的通用語言,普通話是我們的官方語言。

印度是印地語和英語等等。

像我,我從壹年級就開始學習普通話,我接觸了很多普通話,好嗎?

問題2:古代的官方語言是什麽?雅言漢族的原名叫華夏族。華夏這個名字有著深刻的含義。簡單來說,中國是衣服之美;夏天是禮儀的高峰。優雅的詞語是夏衍。

我國古人非常重視各地方言的統壹,因此出現了“雅言”。“辭海?文章《雅言》中說:“雅言,在古代被稱為“* * *同壹種語言”,與“方言”對稱。孔在《文》中說:“雅言正理。”““雅言”是中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

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的地方語言為基礎的,周朝都城豐鎬(今Xi安西北)壹帶的語言是當時的民族雅言。孔子在魯講學,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四面八方。孔子是用優雅的語言講課的。論語?《七書》雲:“子之言,詩、書、禮皆雅。”

《爾雅》是中國最早的解釋詞義的書籍,也是中國古代字典。《爾雅》也是儒家經典之壹,被列入十三經。其中,“爾”意為近對;“雅”即“雅言”,是某個時代的官方標準用語。“爾雅”是為了使語言接近官方語言。《爾雅》是後人研究古代文字的著作。

它的作者壹直有不同的意見。有的認為是孔子弟子所造,有的認為是周公所造,是後人所得。後人大多認為是秦漢時期的人制作的。經代代相傳,各有所得,西漢時加工而成。

在古代,關西地區的秦聲被稱為雅言,被用作國語。除了王朝統壹全國的必然需要之外,它的語調發音也有優雅,優雅,優雅和優雅的含義。它很美很美,它應該成為國家的口音,每個人都應該向它學習,教秦升優雅的演講是壹種附庸風雅的時尚。《詩經》雲:“商王無風,不雅者周也。”,《論語·並行支?史雅言說:“大師吟詩、讀書、行儀式時,壹定要念得準。”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諸侯國的推廣人員傳授語言和發音的範本,統壹通用文字和發音的標準,以“實現他們的願望並了解他們的欲望。"

中原地區雅言的歷史已達1500多年。周朝以後,隨著都城的遷移,雅言的基本方言也進行了修訂,正統漢族王朝不遺余力地推廣雅言。雅言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達到壹字壹聲,唐詩宋詞作品大量湧現,周邊各國爭相向中原學習雅言。隋朝

《切韻》是隋代陸法言所著的壹部韻書。《切韻》是對前人韻書的繼承和總結,是後世傳統韻書演變的基礎,是韻書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原書沒有流傳下來。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代手稿《切韻》原書(傳)的殘片和部分更新版本(見《切韻之聲》)。

唐朝

《唐雲》這是《切韻》的增補版。在唐朝,孫以訓生活在唐玄宗(732年)統治後的大約20年。因為它被命名為“唐雲”,並被獻給朝廷,所以它是壹部私人作品,但它具有官方書籍的性質,並且它比比它更早出版的王人·D的《出版錯誤和填補缺點和切韻》更有名。

宋朝

廣韻、紀韻、李步雲略等。

《重建大宋廣韻》全稱《重建大宋廣韻》,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陳彭年等人根據前代韻書修訂的韻書。它是中國古代第壹部官韻書。由於《廣韻》繼承了《切韻》和《唐韻》的音韻特點,是漢魏以來的壹部綜合性韻書,因此在古音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廣韻***五卷》,共206韻,其中平仄韻57韻(上聲韻28韻,下聲韻29韻),上聲韻55韻,去聲韻60韻,入聲韻34韻。每個聲調中的每個韻都與其他聲調中相應的韻有壹定的搭配關系。入聲韻只配陽韻和鼻韻,不配陰韻。這樣,原則上每個陽韻都有壹個四音配。每個元音都有三個音調可以匹配。音響系統比較清晰。

《集韻》的韻數與《廣韻》相同。只是押韻使用單詞,壹些押韻的順序與下面註明的相同用法和單獨用法的順序略有不同。初唐時,許等人曾請求將《切韻》中的窄韻和鄰韻合二為壹。宋景五世初年,賈昌朝還呼籲“有三種狹義韻,學者應普遍使用。”...》》;

問題3:中國的官方語言是什麽?各民族語言相同,即官方語言是民族內部交流使用的語言,是識別壹個獨立民族的主要標誌之壹。

漢* * *同音字的產生時間不能確切地說出來,但它最晚產生於夏商周和春秋時期。當時的民族* * *叫“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詩經》的語言是雅言,在《左傳》和《孟子》中也有壹些用雅言解釋方言的例子。

漢代的民族* * *同音稱為“通用語”,又稱“通用語”、“通用語”或“通稱”。西漢楊雄編纂的《方言》是中國第壹部方言書籍。在隋唐時期,人們在寫詩和文章時非常註意“正確的發音”,因此許多韻書應運而生。韻書的出現和“正音”的盛行,客觀上對國家語言文字起到了推動作用。元代的民族* * *諧音被稱為“世界通用語言”,周德清的《中原韻》記載了當時的民族* * *諧音。

在明清時期,中國人被稱為同壹種語言的“普通話”。“官話”最早用於官場,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民國時期,中國人被稱為同壹種語言的“普通話”。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被稱為同壹種語言的“普通話”。

民族同音是在某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漢語民族同音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

問題4:中國古代的官方語言是什麽?古代標準漢語是1911年前。

古代的書面漢語被稱為文言文。由此可以推斷,夏商周的語言是相似的。比如《尚書》?唐史有“哀悼日”?給我妳就死定了!《孟子》中的夏衍和《逸周書》中的夏蓁都有相似的押韻系統。古代中國人的語言是夏衍語。

春秋時期,中國的標準語言被稱為“雅”,《論語》中說:“子曰雅,詩書禮皆雅。”孔子周遊列國,用來傳道授業的正是這種語言,而不是他家鄉的方言。《爾雅》是最古老的漢語詞典,它解釋優雅的詞語以接近正確的發音。“優雅,符合規範。”“雅字,古代指通行的規範用語。“【1】優雅的話語來自夏衍。孔子詩論中有“大夏”“小夏”之“雅”與“雅”;《墨子》中有“大夏”的“雅”字。

根據漢代楊雄的說法,當時的漢語標準語稱為“童眼”,這在《宣使解他國方言》壹書中有所記載。《論衡》中記載,小學的第壹步是閱讀,並且教授標準發音,而不是當地方言。

東晉時期,漢族正統宮廷和南遷的漢人帶來了中原洛陽的雅語,又稱“印石”,金陵當地居民的語言被稱為“吳音”,又稱“尹姝”【2】。此後,中原的雅言和五音在金陵合並。南朝梁朝學者顧撰寫了《金陵雅音玉片》,將中原洛陽雅音和南京吳語結合起來【3】。

隋代《切韻》是今天可考的最早的韻書,代表了南北朝至隋代的標準語音,但它不是首都長安的語音,而是夏洛和金陵傳來的讀音音韻程序。輔以唐雲、廣韻、紀韻等,它壹直是官方承認的正統。

唐代唐雲盛贊洛陽尹正。比如李福曾說“中國合拍,不比東都”,洛陽“住天地,甚正”。

《宋代廣韻》是陳彭年等人在《切韻》、《唐韻》等早期韻書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韻書。發音不是首都的開封音。陸遊《老學寺筆記》說“中原只在洛陽天地”。聲音是最積極的。"

元代周德清主編的《中原音韻》說:“欲正語言,必居中原之聲。”、“從士紳的講經治病,以及官話的翻譯、國學的教授,到朝廷對百姓的管理,難道都是中原的聲音嗎?”。但《中原音韻》收集的元方言較多,對當時及以後的北方音樂創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明初,嶽、宋濂等65,438+065,438+0人編著了《洪武韻》,“壹以中原之雅為宗”。

北京官話是清代以來以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方言。清朝* * *規定“舉人、練習生、貢監、童子生,不諳國語者不得送審”。

1949之前的現代標準漢語

現代標準漢語書面語是指典型的現代白話文。

1909年(宣彤元年),清朝* * *成立了“國語編輯委員會”,並將當時使用的國語正式命名為國語。這是中國標準語史上第壹次被正式命名。

1910年,將普通話命名為“普通話”的倡議者,高級顧問委員會成員。蔣謙在《若幹年調查中組織普通話教育的註意事項》中再次提出“將普通話與輔音放在壹起,以達到統壹的效果”的主張。1911年教育部召開“中央教育工作會議”,通過了《統壹普通話辦法》。自清末以來,制定普通話的運動主要確定了標準語音和國家音標(第壹種類型)的制定。在標準發音的制定上,是以北方官話(北京音)為基礎的。

中華民國成立後,中華民國教育部於2月在北京召開統壹讀音會議,1913,以壹省壹票的辦法批準了6500多個以“北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漢字的全國讀音,並決定整合各地方言,產生壹個標準的全國讀音,即舊全國讀音。其特點如下:聲母和韻母與北京語音95%左右相同;保持基調。會議還采用了拼音字母。

1916年,北京教育界人士組織了普通話研究會。

1965438+2009年4月21日,北洋* * *教育部成立統壹普通話籌備會,並於9月1919日編輯出版《國音詞典》。

1920年,教育部正式下令,從那壹年起,公立小學的“中國語文”改為“漢語文”,並教授白話文、“漢語發音”和“拼音文字”。

由於《國音詞典》的語音標準與北京語音標準的矛盾,1920年爆發了京漢之爭。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主任》。

問題5:聯合國的八種官方語言是什麽?可在所有聯合國會議、正式文件和相關記錄及事務中使用的語文被稱為聯合國工作語文。聯合國有六種工作語言:中文、英文、法文、俄文、* *和西班牙文。

問題6:澳大利亞的官方語言是什麽?英語...........

問題7:聯合國的五種官方語言是什麽?聯合國有六種通用語言,而不是五種,還增加了中文。

聯合國的六種官方工作語言是* * *語、漢語、英語、法語、俄語和西班牙語,其中英語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是通用的。立法經常用法語,因為法語最準確,沒有區別!

問題8:普通話何時成為官方語言1955 10在10月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化學術會議”期間,漢語同音字的正式名稱被正式定為“普通話”,同時將其定義為“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壹種方言”。2月6日,1956,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增加了普通話的定義為“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這個定義從語音、詞匯和語法三個方面明確了普通話的標準。“普通話”壹詞開始被廣泛使用,並具有明確的內涵。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是指以北京話的語音系統為標準,以北京語音為標準,識別和拼寫羅馬字母。然而,我們並不照搬北京話的所有發音。普通話不等於北京話,更不等於最早的北京話。

就詞匯標準而言,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這意味著它以廣大北方方言區的俗語為基礎,同時需要從其他方言中吸收所需的詞匯。

普通話的語法標準是“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作品為語法規範”,它包括四層含義:“典範”是指排除不典型的現代白話文作品作為語法規範;“白話”是指排除文言文;“現代白話文”是五四以來的現代白話書面作品,不包括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話文。“作品”是指普通話的書面形式,它以口語為基礎,但它不等於普通的口語,而是壹種經過加工和提煉的語言。普通話的語法是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的現代白話文名著為基礎的,也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文名著中的“通用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