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繪峰寺
山欲壓海,禪開於此。
魚龍不能魚,日月先來。
樹木在秋天開花,鐘聲在回響。
什麽時候服正式服,我暫時撣壹下。
寧波雙嶼港,16世紀東亞最繁華的國際民間貿易中心:500年前必須知道的繁華。
壹個
500年前,島西有壹個非常繁榮的民間貿易港口——著名的雙嶼港。
雙嶼港位於北侖梅山鹽場外佛渡島和劉恒島之間。明朝時屬寧波定海縣(今鎮海)郭居謙管轄,現屬舟山市管轄。雙嶼港(Syongicam)就是雙嶼洋,現在叫雙嶼門,是水路的名稱。雙漁陽洋是進出寧波甬江的唯壹通道,是寧波的貿易大門。
以雙嶼港命名的港區被葡萄牙人稱為“PortoLiampó”,即“寧波港”。到底劉恒島的哪壹部分是雙嶼港,學術界壹直有爭議。考慮到中國文獻中稱之為“壹港兩島”,說明它不是壹個港口,而是幾個港區的統稱。明中葉浙閩海防知府朱萬,於嘉靖二十七年(1548)五月、六月兩次冒著酷暑從郭巨下海,前往雙嶼港,在紅柳橫山登陸,實地考察雙嶼港。根據他後來寫的《雙嶼港填築工作完成》壹書,雙嶼港區分為南、北兩個港口。南崗和北崗有什麽區別?據有關文獻記載和筆者實地考察,北港區在郭巨上黃島沙嶴碼頭壹帶,被稱為大麥(麥坑)山嶴。南港地區應該是在沙澳碼頭的南邊海邊,被稱為從港口升起的山澳。由於港口的堵塞,當年的天然良港如今已經變成了壹座大山。此外,佛都島西南還有壹個港區,可稱為西港。
雙嶼港懸於海洋,在主航道線上,但離海岸不遠,方便糧草支援。這是壹個從事走私貿易的好地方。
較早來到雙嶼港從事走私貿易的是福建商人,主要來自漳州和泉州。他們乘坐的商船被寧波人稱為“張川”。張川進入寧波海域的時間在1517 ~ 1518之間。福建商人經常從漳州出海,先在南洋購買辣椒、蘇木、名香等熱帶產品,再運到寧波雙嶼港區。因為走私貨物的利潤極其誘人,往往是幾百倍,吸引了很多寧波人、安徽人冒險在海上進貨,然後運到江浙販賣。
1523年,寧波有壹場著名的“貢爭”。所謂打貢事件,是指日本朝貢使節沖撞傷害寧波的事件。從明朝朱元璋開始,實行朝貢貿易制度,規定日本每十年要在中國朝貢貿易壹次,每次來都要有明朝事先頒發的證書(當時叫“勘”)。這壹年,日本大內和細川護熙爭奪朝貢貿易權,各自派出朝貢船,陸續抵達寧波。浙江船政太監賴安暗中接受寧波人細川護熙的副使宋的賄賂,對細川護熙的貢船好,對戴恩的貢船差,導致兩個貢使之間的明爭暗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浙江博斯公司客堂被毀,東庫被搶。日本使節甚至追擊紹興,沿途燒殺搶掠。明軍追擊過程中,損失多名將領,震驚浙江,史稱“貢爭”。
日本人爭奪利益,在中國的領土上打仗,給海上禁運派提供了借口。嘉靖皇帝下令關閉浙江海運公司。正常貿易管道的堵塞迫使海商走上走私貿易的道路。1524,恰逢寧波受災,寧波人的購買力大受影響,直接導致雙嶼港貨物滯銷,讓市場上的批發商坐立不安。很快,他們就和日本的貢品船取得了聯系,因為罷工,他們沒有辦法進行貿易。雙方各取所需,壹拍即合。雙嶼港的海商將庫存貨物低價賣給日本商人。
接著,1526年,福建監獄犯人鄭老越獄下海經商,鼓動葡萄牙商人來到雙嶼港與寧波商人盧黃思等人進行私下交易。這是葡萄牙商人在寧波做生意的開始。起初,這是暫時的。它每年夏天來到雙嶼港,冬天回到廣東的私澳(即澳門)。久而久之,葡萄牙商人定居雙嶼港。
雙嶼港南港區從左舷升起。明代嘉靖以前,這裏還是從山腳到外海堤的港灣,可以停泊船只,到明末逐漸淤塞成小平原。解放後,在山腳下挖出了木板、桅桿和電纜。
二
由於高額的走私利潤,以及受益的地方官員和駐軍的蒙蔽,越來越多的人在雙嶼港做生意。朱紈《完成雙嶼港填工》說:“有實力者自付,無能力者謂之貸;有計劃者得官銀,無計劃者為人口;有權有勢的人打著旗子進進出出,沒權的人打著幌子投票。兩桅三桅,愚民壹船壹葉,送瓜運瓶,獲得豐厚利潤。培養壹個三尺男兒,也算是雙玉父母衣食無憂。遠方如風,已不知中國風俗之變。”
參與沿海走私貿易的寧波人主要是鹽場的“藻丁”。棗丁生活在沿海地區。他們負責購買釣魚課程。他們以采購為名,私自建造大型船只入海,幫助雙嶼港的走私者運輸物資,有的直接參與交易。大約到1532年,私人海上貿易開始開放。“大佳,富商,做運輸十幾年發了財”,寧波人民日報海口發布會上如是說。這些話形象地描述了當時雙嶼港發達的國際走私貿易,自然是朝廷不願意看到的。
1541年前,是海上私人貿易自由發展的階段,海上商人多為小商人,獨家經營,“承包貨物,裝貨退貨,買賣分開”。在雙嶼港崛起的過程中,湧現出了福建的鄭老、金老、李光頭,安徽的徐氏兄弟(許嵩、徐東、徐囡),寧波的徐海、徐等著名的走私大戶。後來,知望,壹個著名的皖南人,知望也在1540下海,加入徐氏集團,成為壹名管家。
從此,私人海上貿易集團化,出現了徐氏兄弟和李光頭兩大海上商業集團,這是雙嶼港發展史上公認的轉折點。海運企業集團的形成有其內在因素。海上的激烈競爭和弱肉強食,迫使海上商人走上了小船主依靠大船主的道路,小船50艘,大船多達100艘,“分群靠泊各個港口”。這些海上集團不僅雇傭了當地的舵手和水手,還招募了壹些貧窮的日本浪人做護衛。壹些日本富商投資股票,從事海上貿易。走私貿易的集團化和國際化使海上情況更加復雜,出現了商盜現象。
經過20多年的經營,雙嶼港區逐漸成為壹個走私貿易基地。當時士大夫稱之為“根達穴”。除南港、北港外,六橫山東南沿海平原地區,“寬平古道四十余裏”,也是壹個活動區。因為走私者占據時間長,人貨多,寸草不生。住在雙嶼港的外國人,除了葡萄牙人,至少還有日本等十多個國家的商人,大約有3000人。雙嶼口岸前後有近萬人參與走私活動。與此同時,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王世貞說“許東和知望這兩個船家,把人民載到了雙嶼港”。
俯瞰劉恒島。劉恒島位於寧波船山半島東南部,象山港外。該島面積略呈長方形,有六座山依次橫跨,因此得名劉恒。
三
雙嶼港走私貿易以1548結束。
從商業角度看,當時中外貿易過程中的不規範是直接原因。當時中外走私貿易的方式是這樣的:外商把貨物運到中國後,要找中間人負責銷售。我國的中介貿易商多采用賣空的形式,即先與外商談好價格和價值,先拿到貨,銷售後再與外商結算。由於洋貨是違禁品,這種貿易方式容易產生糾紛。這種貿易糾紛只能私下解決。極端的是訴諸武力和流血。
雙嶼港的直接導火索是謝與葡商的貿易糾紛。謝家是余姚的望族。他壹直遠離謝遷等高官,是典型的參與寧波走私貿易的高官家族。謝入洋貨,不斷壓價,拖欠貨款,葡商不斷索取。由於他的權力,謝威脅要向政府起訴他們。嘉靖二十六年(1547)六月半夜,雙嶼港憤怒的走私犯和葡商襲擊謝家,燒了他家的房子,殺了壹些人,搶了東西就走了。余姚地方官員急忙向浙江上級報告,敵人來了。浙江地方官壹聽,急忙下令追擊倭寇,並鼓勵民眾舉報,人心惶惶,徒然使沿海軍事局勢緊張。
由於海上沒有邊界,海商們鉆了空子,在浙閩之間的水域來回遊蕩,與官府玩起了捉迷藏的遊戲。7月,蘇州人朱萬出任新設立的浙閩海道總督,負責打擊浙閩沿海的走私活動。朱紈上臺後,采取了壹些嚴厲的措施,實施壹些文人提出的“掩巢之計”。他知道寧波守軍被走私販收買,不肯鎮壓,就叫福建軍對付走私販。嘉靖二十七年(1548),三月二十六日,都督指揮、福建都督陸唐率領1000余名福清兵。浙江巡海道副使沈晗,指揮從麗水等地抽調的1000余名浙江鄉兵,經海巡(今黃巖東北)出海,直指走私貿易口岸——雙嶼港。4月2日,在九壹楊珊,他們與走私者對峙,軍隊首戰告捷。包括走私頭目徐東和壹名日本商人吉田在內的近60人被活捉。5日,第二次交火活捉了走私頭目李光頭。6日,官軍包圍了雙嶼港地區。那天晚上,風雨交加,大霧彌漫。7日拂曉,雙嶼港走私者決定突圍,大小船只紛紛出動。官軍追擊攔截,數百走私者死亡。、姚大宗、顧良宇、朱、劉奇全部被活捉。官軍入港搜查,燒毀房屋10多間,房屋20多間,廢棄船艇27艘。這就是寧波歷史上著名的雙嶼港戰役。
雙嶼港之戰後,由於雙嶼四面環海,地勢偏僻險要,難以設營守衛。而且福建兵拒守,浙江兵也不放心。5月25日,朱萬下令“打樁采石”,填堵雙嶼港“港門”。從此,忙碌了20多年的雙嶼港區從世界上消失了。
朱萬破壞雙嶼港,引起沿海地方利益集團的強烈不滿。朱紈針鋒相對,進壹步采取強硬政策,上書朝廷,公布名單,要求嚴懲,未被朝廷采納。朱紈,用她自己的劍,在沒有先行動的情況下,幹脆處決了寧波武林96個大走私犯。這引起輿論嘩然,當地和朝中的浙江、福建等地官員紛紛彈劾朱萬,說他“照顧好黨,殺了搗亂分子”。結果,朱萬被免職,浙江福海道總督的臨時職務被取消。世宗甚至下詔在北京逮捕朱紈審問。朱萬聞訊後在家服藥自殺。
朱紈是壹個悲劇人物。作為地方官員,他勤政廉潔,精明能幹,但他推行的政策卻代表了明朝閉關鎖國的落後意識,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最終毀掉的不僅是壹個貿易活躍的港口,還有他自己。
朱紈自殺後,士大夫參與走私活動更加猖獗。在知望的帶領下,雙嶼港地區的走私盈余逃往日本,後來停泊在烈港。知望來往於日本和東南亞各國,他的生意甚至更大。他被稱為“徽章之王”,成為了航海界的新老大。列崗也成為壹個新的走私貿易港口。知望甚至要求政府開放貿易港口。浙江巡撫胡宗憲也是皖南人,他同意了知望的請求。然而,在朝廷中卻遭到了強烈的反對。最後,胡宗憲違背諾言,困住了知望。
雙嶼門水道上雙嶼山和下雙嶼山。
四
壹個通商口岸的興衰,總是和經濟結合在壹起的。雙嶼港的興起是江南經濟發展的產物和代表。寧波雙嶼港背靠江南發達的經濟,成為當時江南最大的中外貿易中轉港。
雙嶼港的消失,讓寧波失去了東亞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寧波海域的島嶼是大航海時代海上商人發現的靠泊港口,無疑是太平洋西岸最理想的深水貿易港口。如果明政府能夠順應歷史潮流,采取開放政策,雙嶼港有可能成為世界級港口。
在港口在經濟騰飛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的今天,大家都註意到了深水港在寧波海域諸島中的地位。今天的寧波舟山港和上海水漾港仍以寧波海域的島嶼為發展區域。歷史走了很長壹段路,國際貿易港又回到了寧波雙嶼港周邊,這是壹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寧波雙嶼港(今劉恒舟山)與油畫在中國的傳播。有據可查,中國油畫發展的起點是明朝嘉靖年間,葡萄牙人在浙江寧波雙嶼港建立貿易基地,將這種油畫藝術風格帶入中國。有藝術史學家得出“西方藝術傳入中國,蓋也是從利瑪竇開始的。”“2”就今天發掘的史料而言,確實是錯誤的。利瑪竇於萬歷十年(1582)抵達澳門,萬歷二十八年底(1600)入京。在利瑪竇到達澳門之前的三四十年,我們已經看到了西方藝術在中國傳播的事實。
1542-1 548年期間,葡萄牙人在西方藝術傳播的浙江寧波雙嶼港建立了貿易基地。葡萄牙旅行家F·m·平托在《遊記》第六十八章中記載了雙嶼港:
“同壹個塔樓上有壹扇窗戶,兩個孩子和壹個老婦人在哭泣。在她的腳下,壹個男人被肢解了,他的形象非常逼真。十幾個武裝人員還在用血淋淋的長矛和戟殺人。整個藝術品豪華壯觀,讓人百看不厭。”
顯然,這是壹幅畫在窗戶上的西洋畫,是壹件“豪華壯觀”的藝術品.與該書同卷的還有:
"他的眼睛看著他周圍的雕像群,就像壹面鏡子."
雙嶼港教堂裏有西方雕塑。同書第六十九章:
“代理主教跑到聖母瑪麗亞的聖母無染原罪前,凝視著畫像,高舉雙手...並對著圖標說道……”
雙嶼港教堂裏還有壹尊“免疫聖母”雕像。可以說,這是關於歐洲西方藝術傳入中國的最早文字記載,比利瑪竇到達澳門早3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