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王力(1900-1986),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人,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著有《漢語史稿》、《古代漢語》(主編)、《中國詩學》、《同源字典》等。)
前年,我在《語言學習》上發表了壹篇文章《談寫信》,受到了讀者的褒貶。後來,這篇文章還被收錄在語言學習系列講座中。壹位年輕同誌寫信批評我說:“我看了妳的文章,壹無所獲。”我看到的是妳擺出壹副大學教授的姿態給人講課。妳教過我們寫信嗎?“現在《自學之友》編輯部的同誌要我再談談寫信的事。
我答應了編輯的要求,又要挨罵了。
我的文章沒有什麽新內容。我只是重復舊詞並解釋它們。
第壹件事是要寫清楚,不要潦草。這首先是壹個禮貌問題。字跡清晰是對收信人的尊重,尤其是對長輩。清晰的筆跡可以節省收信人閱讀信件的時間。否則,收件人很長時間都無法理解它,並且不耐煩閱讀它。妳還是會痛苦。最近有個年輕同誌給我寫信,想考我的研究生。他的字跡太潦草,有些字是他自己發明的草書。我花了很長時間才理解它們。我年紀大了,不想收研究生。如果我要收研究生,恐怕我也不會收這樣的研究生。因為——這可能是我的偏見——我認為壹個拒絕正確寫作的人是不可能以嚴謹的態度做學術研究的。
尤其是寫清楚自己的名字。不幸的是,許多年輕同誌給我寫信,他們的名字寫得很潦草,看不清楚。當我寫回信時,我必須在信封上描出它。我對這封信能否寄出不負責。地址也要寫清楚,否則不會收到回復。
第二件事是寫符合規格的信封。經過幾年與年輕同誌的通信,我看到許多同誌寫的信封不符合標準。我感慨地說:“中小學的語文老師應該教學生怎麽寫信封!”
收件人的姓名和地址,如果是橫著寫的,應寫在信封的1/3處,不要寫在頂框中。因為信封的右上角要貼郵票。即使有地方貼郵票,也不會好看。
收件人姓名後應加“同誌”和“先生”字樣。這也是禮貌。這條規則在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得到遵守。“文革”後,很多人不理解這條規定。即使當官員發送官方信件時,壹些人也不會稱收件人為“同誌”或“先生”。壹些年輕同誌在信中稱我為親愛的王力教授,但在信封上寫了“王力壽”。可見他不是不尊重我,只是不懂寫信的規範。我在上次關於寫信的談話中談到了這個問題。壹位同誌寫信批評我說:“同誌是壹個光榮的稱號。如果妳是勞改犯,妳也叫妳同誌嗎?”這種說法不合邏輯。我沒讓妳以同誌的身份稱呼囚犯。不要叫我“同誌”,叫我“先生”!
有些同誌在信封上稱我為教授,但把“教授”二字寫得小壹些,而另壹些同誌則寫“教書”
“撥款”壹詞放在括號裏,這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是沒有的。因為教授是
壹個尊稱,為什麽要寫小字或者括號?這也是不符合標準的,應該予以糾正。
不要在信封上寫“爸爸給安琪”或“王力叔叔給妳”。因為信封是給
郵遞員(或信使)看到郵遞員不應該叫妳父親他的父親,他也不應該
妳叔叔叫他叔叔。我因為這件事更挨罵了。壹位讀者寫道:“我
孩子們習慣於寫“安琪神父”,否則,他老人家會不高興,他的親戚和朋友會笑。
牙齒。壹位中學老師寫信說:“我怎樣才能教好我的學生?這是違反社會習慣的。”
另壹位讀者寫道:“信封上寫的東西必須符合習慣,不能由蘇和王莉來規定。”
設置。”(關於蘇教授也批評過。)我太害怕了,不敢規定任何事情。至於說是
社交習慣,不完全是。我曾經問過北京、上海等地的人,他們都沒有寫“父親”
成年的安琪”。我有八個孩子,最大的63歲,最小的27歲。他們給我寫信,但他們不寫。
“安琪神父”,我不生氣。我想聲明這不是我教他們的,而是他們教的。
我在學校學的。相反,我們的社交習慣是不在信封上寫“父親”。我被要求出示我的前任的證據,這並不困難。許多世家子弟隱藏他們的祖屋。
信件可以作為證據。
許多人使用政府機構和學校的信封而不添加自己的名字,這也是不合適的。
是的,因為誤會是政府學校的公函。至少妳應該加上妳的姓以免出錯。
是的。有些人不使用政府學校的信封,但他們只寫政府學校的名稱,而不是寄信人的姓氏。
名字,那就更不合適了。
第三件事是寫信時開門見山,少說無關的話。壹位讀者寫信給我
寫了九頁信紙,說他的壹生,說他的經歷,說他要為“四化”做貢獻,說他。
最後,他說:“請送我壹套古漢語。”他不知道如何寫書。
人們沒有書可賣。)今天,我收到壹位老同誌的來信,有22頁,所以我決定先寫壹個提綱:
(1)自我介紹;(2)學術意見;③科研規劃。最後,我說壹點重要的事情。
求求。我說沒必要這樣寫。信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壹類是報告情況;順序
第二類是必需的。在後者的信中,應該開門見山,而不是拐彎抹角。
第四件事是寫清楚,不要掉書包,不要寫半寫的句子。人造的
妳想寫什麽?這是因為我們離得很遠,所以我們不能面對面交談,所以我們只能寫信而不是面對面的采訪。所以我...
寫信應該和日常談話壹樣,讓人感到親切。如果妳掉了書包,對方會感覺到
我覺得妳在炫耀妳的才華,但妳覺得不友好。此外,文言文不好學。在封建社會
會上很多學者十年寒窗,還有很多人寫不出流利的文章,考不上學者。今天我
學生應該學習各種科學,如果他們同時學習寫文言文,那將更加困難。在過去的幾年裏,我壹直與清通信。
2000年,大多數寫半封信的人都不通順。前年,我在談論寫信時舉了壹個例子。
壹位年輕的同誌在病床上給我寫信,說他將在“彌留之際”給我寫信。壹個
壹位讀者寫信批評我,說我不應該挖苦年輕人。實際上,我不是想諷刺妳,但是...
舉壹個典型的例子,提醒年輕同誌不要寫了壹半的信,這是在吃飯。
吃力不討好的事。毛澤東同誌壹再告誡我們不要寫半途而廢的文章,我們應該照著做。
毛澤東同誌的教導。另壹位讀者寫道,古代成語中有很多好的東西,應該繼承。
熊。這位同誌誤解了我。我壹般不反對古代成語,它們如下
許多詞已經進入現代漢語,我們在日常對話中也需要它們。為什麽不寫呢?
信裏說了什麽?我反對的是死氣沈沈的古詞和“也、也、也、也、在”等文言文的空洞。
文字。寫信時,妳應該明白,妳通常與他人交談時不會說“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是的”。妳在寫作。
當妳相信時,最好不要用“也、矣、乎、哉”。
第五件事是英語口語中沒有的單詞不應該用字母寫。我在《談論寫信》中提到過
以妳為例。如果妳在口語中不說“nin men”,妳就不應該在字母中寫“you”。
孩子”。關於這件事我受到了很多攻擊。有人寫了壹篇文章和我爭論,說“妳”是
應該沒有異議。昨天還收到壹篇短文,說“妳”是新事物,叫我不要帶槍。
開槍吧。我壹直主張文字和書寫的壹致性,所以我反對寫“妳”。但是我沒有權利開槍。
它...“您”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只在北京流行。過去有壹個詞叫“曬”,但現在已經不用了。然而,英語口語中沒有“妳”和“妳”。那不重要。中國幾千年來沒有“妳”,這並不壹定是粗魯的。剛才那位同誌說的和我辯論的文章很有分量。他說,在最近的電視劇《單鑫蒲》中使用了“妳”。我說,《單鑫》的作者寫“妳”是他的自由,但演員在舞臺上說“傻瓜”是不合適的,因為沒有說出來的話是不真實的。這個問題不是很重要。既然很多人反對,那就走自己的路吧。此時,我查了《現代漢語詞典》,只收“有”,不收“有”,這是正確的。如果不寫“您”,想寫尊稱時該怎麽寫?舊版《現代漢語詞典(試行版)》說:“註:復數不表示‘妳’,只有‘妳兩個’和‘妳幾個’。”有人反駁說:“如果有360個人,妳壹定要說‘妳是360’嗎?”我認為現在可以用“同誌”來代替“妳”。妳不必對父母說“妳們兩個”,妳可以說“爸爸媽媽”。另外,給妳打電話並不粗魯。給妳們打電話沒關系。
最後,順便說壹句,許多人在寫完信後會將文具折疊成方形,我認為這是沒有必要的。
(方勝,指古代婦女佩戴的由彩色絲綢等制成的方形首飾。,並由兩個傾斜的正方形部分重疊。
並成為。這指的是這種形狀的東西。——編者註)這是封建社會的習俗,本來是手表。
秀恩愛。《西廂記》雲:“不動時折花錦作同心方。”我不知道該怎麽辦
什麽時候開始有人收到轉換成方勝語的信件了?這不是開玩笑嗎?我打開了信。
密封後,需要時間打開方勝之前閱讀這封信。這對接受者來說是不方便的。希望同誌
孩子改變了這個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