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字典第617號
《辭海》和《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都認為洪洞縣的“東”字讀作tóng,但《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都不承認“東”字的讀音。《現代漢語》的編輯說他們已經派人去山西調查這個詞的發音,結論是tóng是方言發音,所以dòng應該用普通話發音。洪洞縣是由原洪洞縣和趙城縣於1954年合並而成。根據傳統,洪洞縣名稱的來源是因城南洪雅古洞而得名。趙城是周苗王封的棗符之地,後來是趙簡子的美食城,故名趙城。洪洞縣歷史悠久。在唐、禹、夏、商時期,洪通和趙城都屬於冀州。西周時洪洞為陽侯國,古城在範村附近,距縣城東南18公裏。趙城是當時的趙國,現在趙城東北部的李三尖子鎮是老城。春秋時期,洪洞是喪公弟弟的食邑,第壹天是甘陽,接著是楊通胖食邑。魯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屬陽縣。趙城是趙簡子的美食城。洪和趙都屬於晉國。秦統壹六國後,實行郡縣制。洪洞是陽縣,治所在這個範村。趙城屬於現在統治霍州的碧郡,屬於河東郡,這是西漢的原因。東漢楊家三年(134),畢縣改為永安縣,仍稱楊縣。東漢末年,三國分裂,洪、趙分屬魏國。八年(247年)設平陽郡,轄陽縣、永安。正因如此,西晉覆滅。永安縣衙曾在今趙城東北15裏處發生過世仇。十六國時期,這兩個縣都屬於平陽縣。北朝屬錦州總政。北魏仍屬平陽郡,洪、趙屬秦昌郡。趙城縣始建於隋怡寧元年(617)。伊寧二年,陽縣改為洪洞縣。這兩個縣都屬於臨汾縣。洪、趙兩縣由隋傳至今。唐朝時,洪、趙屬錦州,趙城縣遷至今趙鎮。五代十國時期,熊健軍隊建立,負責洪洞。趙成沒有考試。北宋時,洪和趙都屬平陽郡。其間,熙寧五年(1072),趙城曾為洪洞鎮。元豐三年(1080)回郡。金代紅和趙屬於平陽府。晉寧路,洪洞殘垣元代,趙城屬霍州。明清時期,趙紅屬平陽府,平陽府治於臨汾。乾隆三十七年(1772),霍州為直隸,領靈石、趙城兩縣,州治在霍州。洪通仍屬於平陽府。民國初年,洪、趙同屬河東道,道教統治運城。抗日戰爭爆發後,洪、趙隸屬於第六特務機構。洪、趙滅亡後,縣衙駐河西韓家莊,趙城縣衙駐和雙廠。日偽時期,洪、趙屬濟寧路管轄。抗日戰爭初期,* * *生產者黨領導的八路軍挺進敵後,開辟革命根據地,建立抗日政權。1941年9月,太嶽行成立,歸晉綏九師管轄。日本投降後,在洪縣和趙縣建立了民主政府,洪洞縣人民政府設在石村,趙城縣人民政府設在興旺峪。解放後,兩縣政府駐縣城,均屬臨汾專署管轄。7月1954,1日,洪、趙兩縣合並為縣,治洪洞,屬晉南機構。1958 10月。趙紅縣與霍芬縣合並,稱為洪洞縣,該縣歸洪洞市管轄。從1959到9月,火粉與洪洞分離,恢復了原來的位置。1971年,臨汾和運城分家,洪洞歸臨汾行署管轄。截至目前,縣人民政府已進駐洪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