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失業率=自然失業率-α(實際通脹-預期通脹)?宏觀內容,詳細說說,謝謝~

失業率=自然失業率-α(實際通脹-預期通脹)?宏觀內容,詳細說說,謝謝~

妳的問題實際上是菲利普斯曲線——壹條難以選擇的痛苦曲線。

我們有必要理解幾個方程。

1 MV=Py

2 m=M/P

3失業率=自然失業率-A(實際通貨膨脹率-預期通貨膨脹率)(變量A是衡量失業對意外通貨膨脹反應程度的參數)

從19855開始,在英國任教的新西蘭籍經濟學家菲利普斯發表了壹篇讓他名聲大噪的文章。這篇文章的標題是“英國失業與貨幣和工資變化率之間的關系”。這篇文章發表兩年後,薩繆爾森和梭羅利用美國的數據證明了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相似性。

菲利普斯曲線是壹條向下的曲線,顯示了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

事實上,在我看來,薩繆爾森和索洛之所以如此熱情,是因為這條曲線為決策者提供了壹個可能的經濟結果菜單,因此根據這條曲線,強大的決策者可以在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做出相對有利的選擇。

與此相比,我們可以討論高鴻業教授在他的書中提到的希伯斯模型。有興趣的話可以對比壹下高老頭書中描述的LL和RR曲線。妳可以發現,相對溫和的RR曲線和菲利普斯曲線相交所導致的高通脹率將使富人的財富縮水,這使富人苦不堪言。相對陡峭的LL曲線和菲利普斯曲線相交導致的高失業率對窮人的傷害更大。總之,無論是LL還是RR,菲利普斯曲線都是壹條痛苦的曲線。

根據菲利普斯曲線,政策制定者可以通過宏觀經濟政策調節社會可以容忍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的組合。但是,正如哲學家所說,每壹個經濟理論的提出,都必須有相應的經濟理論提出異議。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凱恩斯主義和古典經濟。

1986經濟學家弗裏德曼提出,在長期貨幣政策中,失業率不能因貨幣中性假設而改變。那麽很明顯就是貨幣政策的短期有效性和貨幣政策的長期無效性。在弗裏德曼看來,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壹條垂直的直線,它始終處於自然失業率水平。無論貨幣供應量是否增加,失業率都無法改變。相反,菲利普斯曲線相當於壹個騙局,它似乎給了決策者壹個可供選擇的經濟菜單,但往往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和增加貨幣供應量不僅不能降低失業率,而且從長期來看還會產生高通脹率。

我們用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數據來具體說明。從1961到1968,菲利普斯曲線幾乎被完美再現。美國決策者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成功降低了失業率,盡管代價是高通脹。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麽我們可以容忍。但到了1971-1973的時候,弗裏德曼的理論已經生效了,因為根據實際數據,觀察到失業率又回到了1961的水平,但這壹次,通貨膨脹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那麽為什麽會這樣呢?

為了解決這壹問題,弗裏德曼和梭羅在菲利普斯曲線中引入了預期通貨膨脹這壹新變量。預期通貨膨脹衡量人們預期的總體價格水平的變化範圍。

在低預期通脹的情況下,由於擴張性政策,經濟沿著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向上移動,但從長期來看,預期通脹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向右移動,因此失業率回到原來的水平,但通脹率上升。

然後當我們回到我們關於美國的案例時,我們可以看到在那段時間美國出現了滯脹階段。所謂滯脹就是高失業率和高通脹率。然後美國70年代的滯脹階段是由於美國60年代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使通貨膨脹率保持在較高水平,預期通貨膨脹率也很高。當然,這是壹部分原因。

最重要的是,來自中東的阿拉伯酋長給美國經濟學家上了壹堂重要的課。因為他們建立了壹個名為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出口組織,嚴格限制石油襲擊。AS-AD模型反映的是AS曲線向左移動所造成的可怕的供應沖擊,因為這不僅導致價格上漲和產出減少,更重要的是菲利普斯曲線向右移動了壹定距離,這意味著政策制定者如果想降低失業率,將付出更高的通脹率。這就更痛苦了。

新上任的美國農業部主席沃爾克將面臨壹個無法忍受的局面,因為當時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高達10%。壹般來說,4%的通貨膨脹率是安全的,但今天它高達150%。對於壹向反對通脹的強硬派沃爾克來說,做出選擇也需要勇氣。因為當時的研究表明,統計上提出了壹個犧牲率,這意味著通貨膨脹率每降低壹個百分點必須犧牲的產出是5%。也就是說,如果沃爾克想要將通貨膨脹率降低到安全水平,他還需要付出30%的產出,這對壹個國家的經濟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很多人認為這30%的產出犧牲可以分散到三年、五年和10年。但是,從中國人的思維來看,長痛不如短痛,但無論如何都是痛苦的。

當然,盧卡斯、薩金特和巴羅等經濟學家提出了理性預期和不計成本反通脹的可能性。盡管最終數據顯示,沃爾克的緊縮貨幣政策仍然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但不可否認的是,代價並沒有預期的那麽大,或許理性預期已經生效。

然後在下壹個格林斯潘時代,沃爾克通脹政策的延續和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之間的分歧導致的石油供應的有利影響帶來了好運。創造了格林斯潘的輝煌。也就是美國90年代的繁榮。

總而言之,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就像壹個龐氏騙局,它只能使政策制定者短時間沈浸在降低失業率的幻想中,而壹旦幾年後出現高通脹率的後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將經歷痛苦。

從這個角度來看,它確實是壹條痛苦的曲線。

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

20世紀60年代,薩繆爾森和索洛對菲利普斯曲線進行了新的表述。他們認為工資成本是總成本中重要而穩定的壹部分。鑒於企業通常采用成本加成定價法定價,工資水平與價格水平之間以及貨幣工資變化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建立了密切而穩定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原來的菲利普斯曲線的貨幣工資變化率被通貨膨脹率所取代,這就是我們現在通常看到的菲利普斯曲線,即以通貨膨脹率為縱坐標。應該說,薩繆爾森和索洛的新表述並沒有實質性地改變原有的菲利普斯曲線,因為他們對通貨膨脹率的定義只是工資增長率與勞動生產率之差(註21),這裏的通貨膨脹率本質上只是工資變化率的另壹種表述。需要強調的是,薩繆爾森和索洛的觀點在當時被普遍接受。不僅費雪、菲利普斯和弗裏德曼都持有相同的觀點(註22),但這壹關鍵點被世人遺忘了。

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線具有負斜率,這是其本質特征。沒有這壹點,菲利普斯曲線的全部意義都將失去。弗裏德曼在《通貨膨脹與失業》壹文中寫道:“近年來,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往往伴隨著較高(而不是較低)的失業率;在幾年的時間裏尤其如此。這壹時期簡單的統計菲利普斯曲線是正的,而不是垂直的。”壹切不都是所謂的負斜率菲利普斯曲線或菲利普斯曲線嗎?貨幣工資變化率之父和失業率之母誕生了菲利普斯曲線之子,其先天基因決定了這條曲線的斜率為負;如果斜率不是負數,那麽應該做親子鑒定。弗裏德曼所謂的正斜率菲利普斯曲線的創始人仍然是以前被稱為貨幣和工資變化率的創始人嗎?還是現在名字叫工資增長率減去勞動生產率通貨膨脹率的父親?在弗裏德曼那裏,我父親變了。弗裏德曼的原話是他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獎時說的。所謂“近幾年”顯然是指上世紀70年代。學者們都知道,當時的通貨膨脹主要是由油價飆升引起的,這被稱為成本驅動型通貨膨脹。因此,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線之父不是同壹個父親,盡管他與負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線之父同名,後者也稱為通貨膨脹率。

薩繆爾森和索洛對菲利普斯曲線的新表述之後,在通貨膨脹的大帽子下,被放入了太多的內容,爭議的焦點已經遠離了“勞動崗位的增減”這壹本質命題。我們目前對通貨膨脹的定義通常是指壹般價格水平繼續明顯上漲,當人們將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聯系在壹起時,他們通常不會調查通貨膨脹的原因,因此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在討論菲利普斯曲線,但實際上這完全無關緊要。

通貨膨脹的原因有很多,如需求驅動和成本驅動,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也有所不同。歸根結底,每壹種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的關系取決於這種通貨膨脹是增加還是減少就業機會。李普西對工資變化率與工作崗位增減的關系(即1861-1913年英國工資變化率與失業率的關系)作了精辟的論述。菲利普斯曲線不僅是經驗的,也是理論的。問題是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第二次石油危機導致的滯脹,即失業和通貨膨脹並存,出現了壹條稱為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線。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前,主要是需求驅動型通貨膨脹和工資過度上漲導致的通貨膨脹。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第41章有壹小節題為“新型通脹?”薩繆爾森寫道:“現在和過去通脹的區別在於,在達到充分就業的可識別點之前,在勞動力市場緊張和設備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之前,價格和工資已經開始上漲。”(見薩繆爾森《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82版,第266頁)薩繆爾森還寫道:“——我們應該承認壹種新型通貨膨脹的存在,即‘成本驅動型(或賣方驅動型)通貨膨脹’,它在很大程度上不同於舊的‘需求驅動型(或買方驅動型)貨幣。”(見薩繆爾森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82版,第二卷,第264頁)

目前學術界對通貨膨脹的效應有壹些認識,大多認為需求驅動型通貨膨脹促進就業,因為需求的增加導致產出水平的提高;人們認為成本驅動的通貨膨脹會導致失業,因為成本增加會提高價格並抑制需求。不難看出,與通貨膨脹同名可以促進就業並反過來導致失業;壹個是需求驅動型通脹和失業率的匹配,另壹個是成本驅動型通脹和失業率的匹配,這就是所謂的菲利普斯曲線斜率為負且為正的原因。

順便說壹句,學術界壹般將工資過快上漲導致的通貨膨脹歸類為成本驅動型通貨膨脹,但這種勞動力要素成本驅動型通貨膨脹不同於油價飆升驅動型通貨膨脹(非勞動力要素成本驅動型)。勞動力要素成本上升,即工資上漲,壹方面推高物價總水平抑制需求,另壹方面也增強社會購買力,增加總需求;油價飆升導致的通貨膨脹只會抑制消費,但不可能增加購買力和增加社會總需求。因此,分析通貨膨脹的原因是最重要的。

根據凱恩斯的理論,只有當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即大於充分就業時,才會發生通貨膨脹。由於滯脹伴隨著高失業率和高通脹,壹些人認為凱恩斯的理論陷入了危機。事實上,凱恩斯的理論與高失業率和高通脹現象無關。凱恩斯擔心填補儲蓄和投資之間的缺口。凱恩斯最初說的只是總需求和總供給之間的關系。由於三個基本的心理規律(消費傾向遞減;投資傾向正在降低;流動性偏好的作用),社會總儲蓄大於總投資,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在社會資源閑置的情況下,凱恩斯主張增加消費和擴大投資,相應的產出增加只是增加了就業崗位和降低了失業率,並沒有推高通脹(23註);當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時,產出的相應增加壹方面會增加就業機會,另壹方面會推高通貨膨脹率(24註)。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不是需求決定供給或總需求與總供給的關系問題,而是供給沖擊對總需求和總產出的影響或總成本對總需求和總供給的決定問題。石油是壹種廣泛使用的基礎原材料,石油的價格具有足夠的權重來決定總成本水平。油價飆升和總成本的增加推動了總體價格水平的上升。壹般價格水平上升導致總需求下降,總需求下降又導致總供給相應下降。因此,石油危機壹方面導致通貨膨脹,另壹方面導致總供給下降,勞動崗位減少,失業率上升(25註)。油價飆升可能造成滯脹,而油價暴跌也可能造成滯脹的反面:在1986期間,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之間發生了爭執,原油價格下跌了壹半,美國經濟從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轉向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高增長和低通脹。總而言之,所謂凱恩斯理論的危機實際上是關公和秦瓊的問題(26註)。

菲利普斯和薩繆爾森分析了工資變化率和通貨膨脹率背後的工作崗位的增加和減少,他們將工作崗位的增加和減少與失業率配對,以產生壹條具有負斜率的純菲利普斯曲線。弗裏德曼只看到了石油危機導致的通貨膨脹,而由非勞動力要素成本和失業率驅動的通貨膨脹率配對產生了壹條斜率為正的偽菲利普斯曲線。

關於通貨膨脹的原因,學術界仍有不同的觀點和分類。我們將這些論點分開,並關註壹般價格水平及其對供求的影響。讓我們制作壹張如下的圖片:

其中p是壹般價格水平,y是總產出,s是總供給曲線,d是總需求曲線。我們現在假設總產出的增加意味著就業崗位的增加(見下文),因此我們可以根據通貨膨脹對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的影響來決定是增加總產出還是減少總產出,無論增加什麽總產出都是為了促進就業;任何降低總產量的事情都會導致失業。

希望能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