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雷達衛星細節的完整收集

雷達衛星細節的完整收集

雷達衛星是搭載合成孔徑雷達(SAR)的對地觀測遙感衛星的總稱。盡管迄今為止壹些發射的衛星搭載了合成孔徑雷達,如SEASAT合成孔徑雷達、Almaz合成孔徑雷達、JERS-1合成孔徑雷達和ERS-1/2合成孔徑雷達,但其他傳感器與它們搭載在同壹遙感平臺上。加拿大雷達衛星(Radarsat)於10月發射,是壹個用於商業和科學實驗的雷達系統。它的主要探測目標是海冰,還考慮了陸地成像,使其可以用於農業、地質等領域。

中文名:雷達衛星mbth:雷達衛星、雷達衛星與其他星載SAR系統的比較、發展、多參數(多波段、多極化和多角度)、幹涉式SAR、聚束式SAR、SAR衛星星座、小衛星編隊組網、編隊飛行衛星星座、雷達衛星。該系統有五種光束工作模式。即:(1)標準波束模式,入射角為20° ~ 49°,成像寬度為100 km,距離和方位分辨率為25m×28m(2)寬輻射波束,入射角為20° ~ 40°,成像寬度和空間分辨率分別為150km和28m×35m(3)。45公裏和10米x10米(4)掃描雷達波束。該模式具有快速成像全球的能力,成像寬度大(300公裏或500公裏),分辨率低(50米x50米或100米x100米),入射角為20° ~ 49°。與其他星載SAR系統相比,雷達衛星SAR具有以下三個特點:(1)具有45公裏、75公裏、100公裏、150公裏、300公裏和500公裏不同輻射寬度的成像能力;(2)分別是11.6MHz。與光學遙感器相比,SAR的全天候、全天時和穿透性成像特性顯示了其優越性。雷達遙感數據也被廣泛應用於多學科領域。20世紀90年代星載雷達發展迅速,特別是極化雷達和幹涉雷達技術。在航天飛機成像雷達SIR-A、SIR-B和SIR-C/X-SAR成功完成單波段、單極化和多波段及多極化成像飛行後,計劃於9月進行航天飛機雷達地形測繪(SRTM)飛行。基於雷達衛星-1,加拿大於2006年發射的雷達衛星-2雷達將具備全極化測量能力;歐空局還將在6月發射的Envisat-1號衛星上搭載ASAR,該衛星有兩種偏振模式:共偏振和交叉偏振。將於2002年發射的LightSAR將是壹種L波段多極實用成像雷達,具有幹涉測量和掃描模式。計劃於同年發射的日本ALOS/PALSAR也是壹種多極化和多模式雷達系統。中國還將在未來幾年發射自己的L波段雷達衛星。可以看出,國際星載雷達正在向新的方向發展,它們將為數字地球的發展提供豐富的數據源。SAR技術的空間應用使其成為20世紀末最受歡迎的偵察儀器之壹,其應用和發展才剛剛開始。SAR衛星在未來將有更廣闊的發展和應用前景。多參數(多波段、多極化和多角度)SAR技術發展的壹個重要趨勢是充分利用地物的電磁特性,這些特性與電磁波的頻率、極化和入射角度密切相關。因此,用不同頻率、偏振和入射角的電磁波觀測地物,可以獲得更多關於地物的信息。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已成為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發展的壹個重要領域。解決了SAR提取地物三維信息(高程信息或速度信息)的問題。幹涉SAR有以下三種形式:(1)單通道幹涉測量,將兩個天線剛性安裝在壹個飛行平臺上,在壹次飛行中完成幹涉測量,也稱為空間基線法;(2)雙通道幹擾,屬於單天線結構,分時進行二次測量,要求二次飛行軌跡相互平行,也稱為時間基線模式;(3)差分幹擾,即在飛行路徑的正交方向上安裝兩個天線的單通道幹擾與第三次測量相結合,以測量小波動和位移的幹擾。聚束式SAR有多種成像系統,主要是條帶地圖和聚束式。條帶SAR的天線波束與飛行軌跡形成固定的交角,隨著載體的移動,在地面形成壹個帶狀的連續觀測區,適合大面積觀測。而聚束式SAR在合成孔徑時間內天線波束始終盯著照射區域,實現小區域成像。聚束式SAR比帶狀SAR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此外,大多數目標的散射特性會隨著觀察角度的變化而發生劇烈變化。由於聚束式SAR在較寬的觀察角度範圍內成像,因此獲得的圖像信息比條帶式SAR更加豐富。聚束式SAR和帶狀SAR是兩種優勢互補的系統。SAR衛星星座的許多應用部門都希望衛星能夠縮短特定區域的重復觀測周期,獲得高時間分辨率的動態信息。為解決這壹問題,我們不僅可以通過使用較小的軌道傾角以縮短重復周期來增加中低緯度的覆蓋密度,還可以組織衛星觀測方面的國際合作,例如SIR-C和X-SAR之間的聯合飛行,以及未來將組織SIR-C/X-SAR與ERS/Envisat或Radarsat之間的編隊飛行。但只有積極發展對地觀測小衛星星座,才是解決動態偵察最有效的技術難點。需要保證偵察的技術性能,降低其重量和功耗,並在軌道測量和姿態控制方面具有足夠的精度,以確保偵察數據的質量。小衛星的編隊網絡由若幹顆具有壹定飛行軌跡形狀的微小衛星組成,以分布式方式形成“虛擬衛星”。這是小衛星朝著更快、更經濟、更好的方向發展,也是小衛星目前正在開發的另壹個全新的應用領域。編隊飛行的軍事應用是最早受到關註的領域之壹。壹方面,衛星編隊飛行可以實現對地觀測,獲取地面目標信息;另壹方面,多顆衛星的合作可以實現更多功能,例如立體成像,可以為軍事需求提供服務。壹顆具備立體偵察的虛擬大衛星由多顆微小衛星組成編隊飛行,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可靠性和生存能力替代相同功能的單顆衛星,充分發揮微小衛星的特點和優勢。盡管編隊飛行衛星星座擴展了功能並提高了單顆衛星的性能,但編隊飛行中衛星的密集分布仍存在不連續覆蓋;如果要實現連續覆蓋,編隊飛行將形成壹個衛星星座,即編隊飛行衛星星座。在傳統的衛星星座中,構成星座的單元是單顆衛星;在編隊飛行衛星星座中,構成星座的單位是飛行編隊。編隊飛行可以實現立體成像功能,編隊飛行組成的衛星星座可以實現對某壹區域的連續立體成像。SAR偵察衛星具有全天候、全天候、不受大氣傳輸和氣候影響、突防能力強等優點,對壹些地面目標具有壹定的突防能力。這些特點使其在軍事應用上具有獨特的優勢,必將成為未來戰場上的殺手鐧武器。因此,各個航天國家已經計劃或正在開發自己的SAR偵察衛星。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21世紀是SAR衛星快速發展的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