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新物種的過程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麽簡單。電影中,壹位植物學家在密林深處拔起壹棵小草,欣喜若狂地喊道:“我發現了壹個新物種!”“這種情節不存在。在大多數情況下,科學家必須先將它們帶回博物館或標本室,並將其作為“疑似新物種”存檔;然後我們必須詳細搜索大量文獻,以確保以前沒有人發現過這個物種;然後去不同的地方檢查和比較記錄的相似物種,甚至做壹些DNA分析,以判斷這種“疑似新物種”的身份及其與其他物種的遺傳關系;最後,在確認了這壹切之後,我們可以坐下來寫壹份拉丁文描述(2012也可以修改為英文描述)並發布壹個新物種。而失去的時間就是各種物種的“櫥櫃時間”。
這真是“出櫃有風險,科研需謹慎”!這個過程非常復雜,以至於許多分類學家止步於“將其帶回標本室存檔和保存”。因此,博物館裏經常充滿了有待識別和分析的物種。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於這個原因,真菌和昆蟲以外的無脊椎動物的保質期比動物、植物和昆蟲都短——它們不容易保存,但如果保存很長時間,就無法識別它們。無論過程有多復雜,出版壹個新物種都需要21年。這意味著,即使壹個分類學家勤奮而長壽,他也只能創造三四個新物種。這裏面壹定有貓膩。是的,在這項研究中還有壹個有趣的發現:非專業愛好者在櫥櫃中度過的時間比專業分類學家短得多,平均為15年,少了整整三分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