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世南
蟬像帽子上的流蘇壹樣低垂著,觸角吮吸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直直的舒朗樹的枝椏間傳播開來。
蟬離蟬遠是因為蟬在高樹上,不依靠秋風。
註意事項:
Rui:古人系在下巴下的帽纓下垂部分,與蟬頭上伸出的觸角形狀有些相似。
露:純露。古人認為蟬靠喝露水為生,但實際上它們吸的是植物的汁液。
行雲流水的聲音:指連續不斷的蟬鳴。
疏:開疏。
憑借:憑借。
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詞典》以虞世南的《蟬》為藍本。
虞世南是初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余姚人,字蔔式。唐太宗稱為“德、忠、學、文、體”五傑。唐太宗時,唐太宗任太上皇,唐行任秘書監,任弘文館學士。有三十卷原始詩歌和散文,但它並不完整。民國初,張壽鏞編纂了《米語吉劍》四卷本,收錄在《四明叢書》中。
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即位,虞世南被任命為弘文博物館學士。雖然他只是壹個像智囊團壹樣的皇家公務員,但他總是在國王身邊,並受到高度重視。虞世南勤奮、腳踏實地、彬彬有禮,“低調而有內涵”。唐太宗非常欣賞他。他不僅經常帶他參加重大儀式,而且在他散步時總是會想起他。有壹天,李世民感到非常無聊,他帶著弘文館的壹群單身漢去參觀花園,欣賞海池的風景並談論詩歌和繪畫。唐太宗問眾人最近有什麽新詩新詞,虞世南念了這首《蟬》。
蟬在古代不僅是害蟲,還被視為純潔的象征。古人認為它高雅,叫清遠,以飲純露為生,安靜蟄伏,動能高。它只是昆蟲中的貴族和紳士。
“垂下飲清露”形象地描繪了蟬的形狀,比喻峨眉山的官員。官員是“貴”的,這與學者所提倡的“清”是相悖的。“垂而飲清露”巧妙地將兩者結合起來,實現了自古以來文人最珍視的願望。僅僅“飲清露”是不夠的,但這只蟬只是停在梧桐樹上。梧桐是什麽樹?梧桐象征著高尚的品格、無上的智慧、忠貞的愛情和中國人特有的悲傷。那是鳳凰棲息的靈木,是古琴制作的原料,是能讓人“頗有微詞”的文化符號,是印證“生死與共”“海枯石爛”誓言的愛情豐碑。這不是壹棵普通的梧桐,而是壹棵“稀疏的梧桐。”空間的稀疏立刻讓人想起時間的流逝,進而想到“梧桐更瀟瀟,黃昏點點點”的悲哀。啊!這是壹只耐得住寂寞、經得住秋風、堅韌不屈的蟬!從視覺角度的蟬棲梧桐到聽覺角度的蟬鳴,立刻讓讀者腦海中的畫面流動起來。
作者真正想說的是“高嗓門,不被秋風吹”——只有站得高,看得遠,妳才能很好地學習自然,並受到尊重。“我不是靠依附權貴和阿諛奉承獲得地位和名望的。“這是隱藏在朝鮮的清流的聲音。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德載物,以慷慨濟世,以窮獨善其身。余世南很幸運。雖然他不可避免地受到“酸葡萄”文人的質疑甚至誹謗,但他不可避免地應該做壹些詩來哄國王,以維護文人的尊嚴和展示他的政治抱負。他像他壹樣“高貴”,名利雙收,為後代樹立了榜樣。
相比之下,王洛賓就可憐多了。
壹個政治犯在聽蟬鳴
蟬在西方的土地上歌唱,囑咐我在我的牢房裏要堅定。
然而,它需要那雙黑色翅膀的歌聲來打破壹個白發蒼蒼的囚犯的心。
他的飛行在霧中顯得沈重,他純凈的聲音淹沒在大風的世界裏。
誰知道他是否還在唱歌?誰還會聽我的??
給…作註解
西陸:指秋天。Guān:指囚犯。
玄變:即蟬庵。古代女子的鬢角薄如蟬翼,看起來像蟬翼的影子,所以神秘的鬢角指的是蟬。
高捷:提到蟬實際上是壹個自我隱喻。
公元前678年,剛剛晉升為國王的羅賓因耿介不服從黃武而遭到誹謗並被關進監獄。與無憂無慮、無所事事的虞世南不同,被困在生死難料的監獄中的羅透過冰冷的鐵窗看到了蒼勁扭曲的古槐,聽到了腳鐐的敲擊聲,聞到了黴味和惡臭的惡臭,想到了困難重重、人才輩出、生死未蔔的淒涼世界。很難想象這個落魄的人是壹個七歲的唱大雁的詩歌天才!明明是“玉壺中的壹塊冰”,明明是“為聖朝除害之事”,卻落得如此下場!
秋風起,蟬鳴,撥動我的心弦卻讓我失望。蟬身如墨,我鬢成雙,堪比歲月,斷不得。再華麗的翅膀也無法抵擋暴雨的沖擊,再響亮的吶喊也無法穿透颶風屏障。心似明月,誣雲;心若如磐石,疑是泛濫;心如玉蟬,秋風送福。百口莫辯,恨不能斬心!壹片赤誠,君主我不能惜!誰能理解我?恐怕只有秋蟬也陷入了困境,但未來充滿希望!
這首詩還有壹個小序,堪稱蟬鳴好頌:
禁墻的西部是法事堂,有幾棵古槐樹。雖然業務眾所周知,但它與尹忠文的古樹相同;而聽案,即周的《甘棠》,每天傍晚太陽低照時,都要吸壹口氣,做壹個深呼吸,嘗壹嘗,這是否意味著當人們的心不同時,他們會悲傷地傾聽昆蟲?呵呵,聲聲動人,德行如聖人。因此,清潔他的身體也是紳士的高尚行為;蛻了皮,它就有了仙都的精神。到時候,遵循陰陽數;有必要改變節日,利用機會回顧西藏。睜開眼睛,不要被道迷惑;有翼薄,易真而不俗。唱著樹的微風,韻是垂直的;飲高秋之露,清冽可畏。仆人很難迷失方向,他得到了時間的回報。不要難過而自怨自艾,先衰退再動搖。當我聽到流動的聲音時,我意識到我已經被平反了;看到螳螂的影子,我害怕危機。詩歌是由感情組成的,感情交朋友。平常的感情應該隨緣,哀悼弱小的羽毛;遣人知之,惜玉笙之寂寞。不是筆墨,而是擔心和憂慮。
這篇序言大概是說:我在監獄裏等待審判。監獄外面有幾棵老槐樹。每到傍晚,知了間作,斷斷續續,隱隱約約。聽著這微弱而悲傷的蟬鳴,我不禁想到,即使是草蟲也會在生活受挫時發出悲傷的聲音。這蟬是動人的,但想想蟬的性格,如聖賢君子。它像紳士壹樣高貴而自持,它是自給自足的;蛻殼時如仙羽,姿態輕盈神秘。它遵循命運,等待時機,隱藏它的光芒並等待時機,並做好充分準備。它不會對這個世界視而不見,也不會因為軟弱而叛變媚俗。它始終保持壹顆赤子之心。它像壹個仙女,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高大的樹枝之間,喝著清澈的露水,浸泡在微風中,令人著迷和敬畏。啊!在這個艱難和沮喪的時刻,我有很多想法。我知道翻身和平反很難,我覺得不幸即將來臨,所以我在變老之前就抑郁和衰老了。我的焦慮、悲傷和孤獨,也許只有這瑟瑟秋風中的蟬才能體會。它是我的知己!我願意向它傾吐心聲,鼓勵妳並克服困難。
羅(約638-684),梧州義烏人,初唐著名詩人。他與王波、楊炯、陸並稱為“初唐四傑”,其中他寫的詩最多。他的名字和表意來自《易經》中的占蔔:“望國之光,以客為王。”他出身貧寒,七歲成為詩人,被稱為神童。早年,他窮困潦倒,四處賭博,後來成為李家族的壹員。他曾經在西域參軍,在四川遊歷。他是皇家官員,因偷竊罪而入獄。在他的詩中,他為自己的冤屈辯護。出獄後,他對在臨海當縣長感到不滿。宗瑞統治時期(684年),徐敬業試圖贏得武則天的支持。武則天是他的家族成員,曾在軍中著書立說。當他奉獻失敗時,羅賓的下落不明,或者他被殺了,或者他絕望了,甚至他是靈隱寺的壹名僧人。他的生活相當離奇,接近於戰略家的生活。
他尤其擅長七言歌,《帝京篇》是初唐時期不可多得的小說,在當時被引為絕唱。他文武雙全,長期鎮守邊城,留下了許多邊塞詩,如“晚來鳳凰迷新月,秋來新瓜亮。”爐子燒穿了城墻,煙飄到了建築物上。“他壹生忠於李唐王朝,所以他強烈反對武侯登基。當徐敬業籌集軍隊時,他寫下了著名的《壹代徐敬業傳》。這篇短文很嚴肅,占了先機。將武則天推上被告席,列舉她的罪行。向全世界宣告,* * *有了他,起到了很大的宣傳作用。據《新唐書》記載,當武則天第壹次讀到這篇文章時,她還在談笑風生。當她讀到“壹把泥土未幹,六尺孤獨托付”這句話時,她驚訝地問是誰寫的,並感嘆道:“有這樣的才華,連宰相都沒有錯!“可以看出,這場運動是強大的。復辟後,他派人收集羅的詩作,得到了數百首。羅賓國王終於可以聞名世界了。
如果蟬是虞世南的化身和虞世南的代言人,那麽蟬就是羅賓國王的心腹。王洛賓和秋蟬“我們都不快樂——直到天荒地老”。虞世南把自己想象成壹只高貴的蟬,他發出的是清脆的蟬鳴。羅賓國王與蟬交談,並將其視為唯壹的傾聽者,就像後世的廣大讀者壹樣。排除境遇和時空的差距,《蟬》代表了兩位詩人高潔自足、堅韌豐盈、不屈不撓的積極心態,被永遠印在歷史的長河中,化作兩顆遙相呼應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