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堅持“辦學興院、凝聚人心、創新工作、跨越發展”的辦學理念,積極實施“打造特色品牌”和“差異化發展”戰略,努力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實現博士點突破,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國內具有重要影響的精幹、特色鮮明的文學院。文學和藝術
文藝學是該學科中最早擁有碩士學位的學科。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講師2人,均具有博士學位。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論文2篇,《文獻綜述》發表論文4篇,《新華文摘》發表論文4篇。其特點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1.文學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突出。這門學科歷來十分重視文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在文學原理、文學思潮、美學範疇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歐陽友泉教授主編21世紀課程教材《文學理論》和湖南省規劃教材《文學原理》。其《數字化語境下的文學》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批評獎、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湖南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白定國教授的《中國當代文學思想史》(1956-1976)、劉澤民教授的《西方美學史》和實踐存在主義美學思維模式在學術界廣受好評。
2.網絡文學研究占據制高點。該學科是全國高校中最早將網絡文學列為研究方向的學科。率先建立網絡文學研究基地和“網絡文化批評”網站,先後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20余部,包括《網絡文學概論》、《網絡文學教授論文集》(5本)、《網絡文學新視野系列》(7本)、《新媒體研究系列》(6本)、《網絡文學發展史》、《網絡傳播與社會文化》、《網絡文學導論》、《比特世界——網絡文學論文集》。擁有“網絡文學”省級精品課程和“新媒體文學”省級優秀教學團隊。經過近十年的運作,形成了以博士、教授為帶頭人的網絡文學研究團隊,成為中國網絡文學研究重鎮,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可。
3.應用研究滿足社會的主要需求。為了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文藝學還特別註重應用研究,綜合運用文化學、管理學、經濟學等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並對文化產業尤其是文化品牌進行了有特色的研究,成立了中國文化品牌研究中心。自2006年起,每年發布《中國文化品牌報告》,已被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全國媒體報道20余次。出版國家規劃教材《文化產業概論》,先後主持完成電影文化產業的文化傳承與文化消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中心城市文化創意產業與軟實力競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目)、文化品牌戰略研究(文化部項目)、湖南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湖南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物聯網崛起給中國思想文化傳播帶來的機遇、挑戰與對策研究(湖南省重大社科項目)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為基礎人文學科如何服務社會做出了有益探索。
(二)中國古代文學
本學科方向發展迅速,形成了顯著的研究和教學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古代文論和古典美學的研究成果突出,體現了跨學科、跨文化的廣闊學術視野。這個學科的大多數成員都有跨學科的學術背景。例如,該學科的帶頭人毛宣國教授是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他處於中國古典詩學和西方美學研究的前沿,主持了1項國家課題和多項省部級課題。於洋教授擁有法語學士學位、哲學碩士學位和古代文學博士學位。主持多項省部級項目,多次赴法國、馬來西亞等國交流、講學。白胤副教授是理學學士、古代文學碩士和管理學博士。在古代文學批評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主持國家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多項。本方向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權威出版社出版了多部專著,如《精神批評: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思維特征》、《美學新論》、《中國審美詩學研究》、《西方美學思想史》等。,並在《文學評論》《文學研究》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70余篇,其中20篇為《新華文摘》《人大復印本》等。
2.歌詞和民俗的研究應運而生。該方向還有6位博士,分別畢業於中山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近五年來,他們在學術界的指導下,在詞學和戲曲領域嶄露頭角,先後獲得國家社科項目2項、教育部社科項目7項和多項省級社科項目。出版有《宋詞的女性意識》、《傳播學視野下的宋詞生態》、《俠骨柔情的陸放翁》、《詩人之家與宋詞傳承》、《北宋文人的經濟生活》、《觀音故事與觀音信仰研究》、《觀音本生戲研究》等專著。,並獲得多項科研獎項。
3.詩歌理論研究與創作融為壹體,有效避免了理論與實踐的疏離。我方向有余德全教授領銜的古典詩詞創作研究團隊,成果顯著,在本專業形成了濃厚的詩詞創作、吟誦、書法的藝術氛圍。多次在國內各種期刊發表詩詞書法作品,其指導的研究生在詩詞創作方面也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比如2008級研究生李冰,在中山大學主辦的全國古典詩詞比賽中獲得壹等獎。
4.科研梯隊整齊,有中年學者的沈穩,也有青年學者的精神。本學科科研梯隊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齊:教授2人,副教授5人,講師2人,年齡結構合理:50-60歲,65,438+0,40-49歲,30-39歲,避免了壹些傳統專業落後的現象,發展潛力深,傳承了嚴謹踏實的學術氛圍和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特別是於洋教授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做了“俠骨柔情陸放翁”的講座,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截至目前,本學科中青年學者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次,湖南省第壹批人才工程121人次,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2人次,西南鋁教育獎2人次,中南大學1人次。
(三)現當代文學的走向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中國語言文學的重要兩門學科,由4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講師組成。本學科教師* * *出版學術專著11部,發表論文10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參與項目2項,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2項,中國作協重點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10項,獲省部級獎勵4項,創作有全國影響的小說3部。
本學科的特點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壹,批評理論與文學創作的有機結合。嚴陣教授是我國高校中為數不多的能將文學理論與文學創作相結合並取得相當成就的教師。在《文學評論》、《文藝學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國家社科基金專著《百年文學與後現代主義》,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1、中國作協重點項目1。他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三部小說,獲得了全國性的影響。他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其中《滄浪之水》出版40版近50萬冊,並獲得多項大獎。因學術和創作成果獲得國務院突出貢獻津貼,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被省政府授予壹等功。
第二,朱光潛的研究體系深入。王攸欣教授是湖南省“百人計劃”青年學者,中南大學升華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省科學基金項目3項,在《文學批評》、《文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30余篇,包括《選擇、接受與異化——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三聯書店)、《朱光潛學術評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其現代批評理論尤其是朱光潛研究體系深入,在學術界產生良好影響。
第三,地方文獻研究開辟了新的視角。於建湘教授是湖南省青年社科“百人計劃”學者,省屬高校青年骨幹教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1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子項目,省級科學基金項目6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於建湘教授提出了“鄉土想象”的概念,梳理了20世紀以來鄉土想象的生發機制和癥候,開辟了新的研究視角。他在《文學評論》上發表了《革命話語在鄉土想象中的激蕩與消解》壹文,同領域還有其他多篇論文,形成系列論文。出版學術專著《鄉土想象:文學表達的現代性與焦慮》,主持“鄉土文學”研究省級課題兩項,在“鄉土文學”領域形成鮮明特色,成為該領域的學術新銳。
此外,譚德靜教授在詩歌理論方面特色鮮明,出版了多部專著和壹系列論文,極大地推動了其所在領域的研究深度。蘇曉芳博士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1,省部級項目1,發表學術著作3部,呈現良好的學術發展勢頭。
這個學科有著整齊的學術團隊和合理的梯隊。它在巴赫金研究、小說創作、現代批評理論研究、“鄉土文學”研究和詩歌理論研究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四)中國文獻學
漢語言文字學是我國語言文學專業的壹個重要學科方向。本學科現有教師7人,其中教授2人,1副教授,講師4人。所有教師都有博士學位,隊伍整齊,結構合理。本學科教師* * *出版專著10部,發表論文數十篇,主持國家課題2項,省課題6項,獲得省部級獎勵1項。
本學科的特點和優勢集中在兩個方面:
1.探索詞的起源具有明顯的研究優勢。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任繼雲教授致力於詞源學研究20余年,取得了令人稱道的研究成果。任繼雲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師從著名詞源學家蔣先生,重點研究漢語詞匯史和詞源學。至今已發表詞源學學術論文20余篇,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在《中國語言文學詞典研究》等著名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胡同:譜系關系新視野》和《王念孫》。承擔國家社科項目:"和"文化起源研究。在結論時,材料紮實,論證嚴謹,結論可靠,得到了國家社科規劃辦公室的良好評價。出版的專著《漢語詞源學》獲優秀社科著作類三等獎,《中國古代研究》等多種刊物均有書評發表,也被學界同仁廣泛使用。任繼雲教授的研究為詞語的起源提供了寶貴的材料,揭示了漢語詞匯發展演變的規律,糾正了詞典中的錯誤,為提高詞典編纂質量、豐富詞匯理論、規範語言文字作出了貢獻。其學術專長意義重大,成就顯著,優勢明顯。
2.結合方言音系,研究特色鮮明。本專業的劉青松教授多年來致力於明代古音學研究,在《古代漢語研究》、《語言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發表了《楊慎古音學思想初探》、《晚明古音學思想概論》等多篇學術論文。出版了專著《中國古典文獻學概要》、《音韻與詩格律概要》,在音韻學上引起了廣泛的影響,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並主持國家社科項目:三峽移民語言交際研究,為國家移民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出建設性意見。本學科副教授李興輝集中研究了湘南漢族方言與湘南瑤族綿語的接觸影響,對湘南瑤語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在中國與少數民族接觸研究中顯示了強大的實力,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他在《方言》上發表了《永州藍嬌山方言的方言系統》壹文,也得到了方言學者的積極肯定。劉青松教授和李星輝副教授的研究恰恰體現了這壹學科的壹個特點:音系學和方言學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音韻學研究古代漢語的語音系統,關註漢語語音的歷史情況;辯證法研究現代漢語的語言運用,展現漢語語音的實際情況,可以深入追溯方言的歷史,把握緊密結合的漢語語音演變規律。這種研究既有鮮明的特色,又有巨大的潛力。
㈤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是我國二級碩士學位點之壹。教授3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其中五人擁有博士學位,兩人擁有海外學術經驗。這個碩士點主要有三個研究方向,分別是歐美文學、比較文學和比較詩學;遵循“精益、特色”爭創壹流的戰略信條,該學科團隊在每壹個研究方向上都通過強烈的問題意識捕捉到了新的學術空間,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優勢。
1.以歐美文學為導向的西方現代文學思潮研究。歐美文學的領軍人物曾繁亭教授是劍橋大學的訪問學者。早年出版了《煉獄聖徒陀思妥耶夫斯基傳》、《孤獨的獅子海明威傳》等4部專著,翻譯了《巨人的怨恨》、《萬德》(合譯)等2種,編輯了1系列(10)等8部專業著作。基於以下強烈的問題意識,與以前相比明顯加快的西方文學發展,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啟動後,日益呈現出進步的思潮,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國內學術界的西方文論研究和西方文學研究兩條線長期處於斷裂狀態,作為作家作品研究和文學理論詩學研究結合點的意識形態研究的缺失是造成這種斷裂的重要原因。曾繁亭教授的學術重點轉向了對西方現代文學思潮的研究。他在《文藝研究》、《外國文學評論》等權威期刊上發表的10多篇論文,以及2008年獲得“優秀”結論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學自然主義研究”的最終成果(獲湖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都體現了這壹轉向。後者出版後,以其對自然主義文學思潮體系的全新闡釋,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並得到了《文怡報》等重要報刊的高度評價。
2.比較詩學西傳中的中國現代文論建設研究。比較詩學學科帶頭人歐陽文峰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中南大學人文社科傑出青年人才專項資助計劃。出版專著3部,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完成省社科基金等項目多項。近年來,中西詩學比較研究的熱潮方興未艾,但大多停留在概念翻新的泡沫狀態。“隔空作戰”的人很多。歐陽文峰教授盡量避免虛榮。他以西方印象主義對李健吾詩學觀的分析,以西方生命美學對王國維、宗白華文學理論建構的闡發,對中國現代文論在西風東漸中的建構與嬗變進行了開拓性的探索,在學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壹系列成果獲得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3.比較文學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當代文學生態研究。比較文學方向的帶頭人是海外博士聶茂教授。從"民族寓言的張力"到用西方話語對中國新時期文學的"還原"闡釋,再到立足中國文化現實對西方經典作家作品的"喚起式"闡釋,註重探索全球化語境下當代中國的文化-文學變遷,並回應這種變遷對西方文學的闡釋,始終是聶茂教授比較文學研究的壹個顯著特色。除了在當代文學方面的大量學術成果外,他還直接投身於創作實踐——至今已出版多部小說、散文集、詩集等。,並獲得世界華語文學大獎賽壹等獎、新加坡聯合早報小說新人獎壹等獎、人民文學45周年征文獎等40多個獎項。(壹)跨文化交流
該學科的研究方向圍繞如何建立國際新聞傳播新秩序,探討中西方新聞傳播產業和新聞傳播理念的演變軌跡,總結中西方新聞傳播思想的發展脈絡,從文化比較和多維視野探討我國新聞傳播產業的發展方向和價值取向。組建了壹支年輕的高學歷學術團隊。
本學科的特色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1.拓寬研究視野,加強跨文化交流。從多角度拓展比較新聞學和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視野,尤其註重比較文化層面;在深入研究中西新聞傳播思想史的過程中,借鑒多層次的比較分析模式,以臺港澳相關學術機構為合作夥伴,開展大陸與臺港澳新聞的比較研究;註重培養研究團隊的跨文化能力,積極與美國、法國、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學術機構開展各種學術交流,豐富了學術內涵。
2.本學科方向緊跟當代文化傳播發展趨勢,創建和完善專業交叉。20世紀以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文化之間的碰撞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新聞媒體是文化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力量。如何看待當代新聞媒體的跨文化發展趨勢,如何正確利用新聞媒體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如何減少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文化誤讀等等,都是當代新聞實踐向學術界提出的新問題。要回答這些新問題,傳統的新聞傳播學理論顯然是不夠的,需要整合文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等等高深的理論。但這門學科壹直在嘗試融合多門學科的知識,走復合型發展的道路,以適應文化傳播的新趨勢。
3.跨文化資源的教師。本學科學術帶頭人於建湘教授長期從事女性主義研究,具有深厚的文學和社會學理論功底。於洋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法國文化方面頗有建樹,被授予湖南省“百人計劃”人才。劉青松教授是壹位長期從事文化語言研究的著名學者。他們都和其他學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壹起轉入新聞傳播領域,可以為新聞傳播的研究和教學帶來更廣闊的視野和新的研究路徑。
(二)新媒體傳播研究
新媒體傳播研究教研團隊由1名教授、3名副教授、2名講師組成。學術帶頭人歐陽友泉教授是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全國模範教師,湖南省名師,湖南省優秀社科專家。該學科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1項目和省級項目4項,出版學術專著9部,在我國數字媒體研究領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學科的特色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1.網絡媒體的研究處於學術前沿。該學科是國內最早以網絡文化(包括網絡文學)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學科之壹。在湖南省率先建立網絡文學研究基地,建立“網絡文化批評”網站,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7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出版《網絡傳播與社會文化》、《網絡傳播與文學》、《網絡敘事學》、《網絡模擬文化》等學術專著20余部。承擔數字媒體下的文學轉型研究等國家社科規劃項目,物聯網崛起給我國思想文化傳播帶來的機遇、挑戰與對策,網絡文學社會影響力研究,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等湖南省社科規劃項目。經過近十年的運作,形成了以歐陽友泉博士為帶頭人、教授為骨幹的網絡文化傳播研究團隊,成為國內重要的網絡傳播研究中心。
2.跨學科視角下的新聞傳播研究。該方向側重於傳播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交叉研究,特別關註數字媒體對社會運行的影響。如白胤副教授的國家課題《數字媒體中信息傳播引發的集體行為及其預防》及其論文《網絡文學的社會學價值》,對網絡行為與社會行為的互動有社會心理學分析,對網絡謠言的演變規律進行考察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在研究方法上,也引入了傳播統計分析的手段,如其論文《文本意義生成因素的實驗分析報告》,通過控制實驗技術來解釋信息接收和理解中的意義賦予問題。
(3)文化產業
本學科方向基於中南大學中國文化品牌研究中心強大的教學科研實力和豐碩的研究成果。中南大學中國文化品牌研究中心成立於2006年4月。它是中南大學整合文學院、商學院、法學院、政治與行政學院、藝術學院、外國語學院和高等教育學院等人文社會科學相關學院的研究力量,突出優勢,發展特色文科的重要基地。也是服務國民經濟,培育和推廣文化品牌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機構。
本學科的特色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1.文化產業與傳媒管理的科研與教學在國內高校中起步最早。中南大學文學院最早實施文化產業研究生教育,直接參與、組織和制定文化產業學科規範,推動了文化產業專業的產生。本學科專家團隊創建的課程《文化產業概論》入選2009年湖南省省級精品課程,教材《文化產業概論》入選普通高等教育“十壹五”國家規劃教材,是國內第壹本該領域的專業教材。《文化品牌學》是國內唯壹的文化品牌專業教材。
2.代表國內最高研究水平的專家團隊和壹系列成果。自2006年以來,以歐陽友泉教授為首的專家團隊致力於中國文化品牌的研究和推廣,連續五年發布《中國文化品牌報告》年度報告,* * *發布各類文化品牌報告222份,受到社會各界好評。鐘副教授的《中國報業媒體核心競爭力與湖南報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在業內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這支專家團隊在總結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成果、積極推動中國文化品牌“走出去”、提高國家軟實力和世界影響力方面,始終走在同類研究的前列。
3.把握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脈搏,促進文化產業的產、學、研、政互動。在研究文化產業理論的基礎上,廣泛開展文化品牌創意、文化品牌策劃、文化品牌評估、文化企業管理咨詢、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服務。該專家團隊主持了4項國家級項目和6項省級項目的研究。為22個行政區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為50多個優秀文化品牌提供管理服務,為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新聞傳播實踐
新聞傳播學的實踐方向是壹級學科與湖南傳媒環境良性互動的結果。該方向經過近10年的建設和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合理的團隊結構。其研究重點和特色主要體現在:註重多學科知識和研究方法的廣泛融合,不斷拓展新聞傳播實踐的研究領域。突破新聞傳播實踐研究的傳統思維和方法,以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尋求和揭示新聞傳播實踐的運行規律和內在奧秘。同時,密切關註新聞傳播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積極探索媒體發展和“產業化”運營過程中提出的新的理論課題。該方向的研究內容對我國應用新聞學理論的深入研究和本土媒體的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本學科的特色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1.該學科的專家都曾在媒體工作過,有豐富的壹線新聞業務經驗。學科帶頭人聶茂教授是新西蘭歸國博士,曾在《湖南日報》、《三湘都市報》任記者。胡光華教授是原中南大學新聞中心主任,劉澤民教授是現任中南大學新聞中心主任,直接負責校內媒體。王副教授曾在的報社和雜誌社工作。範明賢博士曾是長沙電視臺專業頻道制作人。他們豐富的專業經驗對科研和教學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2.本學科方向得到了湖南傳媒的大力支持,具有優越的教學、科研、實踐互動環境、機制和平臺。2005年以來,本學科先後與長沙電視臺政法頻道、長沙電視臺女子頻道、湖南經濟電視臺(現湖南電視臺經濟頻道)、湖南衛視、湖南日報、三湘都市報、長沙晚報、華聲在線、陳星在線、紅網合作共建產學研聯合體,先後完成委托項目20余項,不僅提高了本學科專家團隊在行業內的影響力,也提升了地方媒體的品牌競爭力。
3.本學科師資隊伍實現了“博士化”,發展潛力十足。本學科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講師5人,均具有博士學位。鐘博士的《媒介管理學研究》、王博士的《新聞法制研究》、樊明博士的《新聞倫理研究》、華博士的《受眾心理研究》、博士的《媒介消費研究》等都顯示出良好的學術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