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演變: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壹種古文字,主要是指中國商代晚期王室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它是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也是中國和東亞已知的最早的系統商代文字載體。它是由王首先發現的。
甲骨文是刻在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因為這裏曾是商朝晚期商王盤庚到帝辛的都城,歷史上被稱為“殷”。商朝滅國時,這裏成了壹片廢墟,後人將其命名為“殷墟”。因此,甲骨文又被稱為“殷墟”。
其內容絕大多數為皇家占蔔之言,故又稱“神諭”或“貞蔔”。這種文字基本上是由契刻的,也被稱為“文琪”或“殷琦”。
金文:
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稱為鐘鼎文。商周時期是青銅器時代,其中鼎是禮器的代表,鐘是樂器的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金文是中國古漢字的壹種書寫形式。商、西周、春秋戰國。金文有四種,即商代金文(約公元前1300年至約公元前1046年)、西周金文(約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東周金文(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2年)和秦漢金文(約公元前200年)
小篆:
小篆是由《大篆》演變而來的壹種簡化漢字書寫形式,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以行政手段大規模規範漢字的產物。秦始皇統壹六國後,覺得全國的文字紛繁復雜,文風不壹,於是提出了“同文不名”的主張,統壹了文字和文風。秦始皇命令擅長書法的李斯去做這項工作。因此,《小篆》也被稱為“秦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