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書法優秀,楷書代表作有《赤壁賦》《侯赤壁賦》。書法作品有《辯師帖》、《與董總帖》、《武昌西山詩帖》、《文師賞帖》、《渡海帖》、《懸壺帖》等數十帖。他的行書作品或靜如止水,或快如閃電,或天真多變,形成了深邃蒼勁、古樸靈動的藝術風格,似甜潤而不缺辛香,似嬌似奇,樸實無華而又深刻粗獷,既易把握又無拘無束。黃庭堅說:“東坡道士天天少學蘭亭,所以他的書和徐繼海壹樣迷人。喝醉了就忘了工作,話也細得像劉成上吊。中年時,我喜歡向嚴和楊鳳子學習,他們與相處得很好。至於用筆之圓,意之勝,靠文章之妙世,日月之忠,本朝好書當是第壹。”經過仔細研究,他的書法藝術有以下特點:
1,用筆豐滿,用墨豐滿。
蘇軾的書法總是給人以豐滿的印象。瘦金體以瘦著稱,蘇軾書法以胖為美。其書法技法的壹大特點是用筆飽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壹,東坡書法壹般精於橫畫,尤其是長橫畫,求其筋骨而不求其肉;基本上豎畫的用筆鋪得又多又重,所以整體上形成了橫向空間密集、縱向空間稀疏的視覺效果。第二是留下厚厚的脂肪並左右拉伸。撇時,短撇較粗,而長撇在起筆或收筆時較重,書寫速度較慢,尤其是在作為主筆的單個字符中。三是轉向自然,不留痕跡。東坡的轉字筆壹般有兩個特點。壹是筆圓,鋒鮮切,無絕壁,斧鈍;二十善用藏鋒,絕大多數轉折筆深藏於筆畫之中,不留痕跡。第三是使用黑色和濃墨。東坡的筆跡最初是黑色的,據說常用宿墨,又黑又亮。趙孟頫評價蘇軾的書法,如“黑熊當道,威武之極”;東坡的墨依然是又黑又濃。縱觀東坡帖,飛白幹筆極少,註墨較多,酣暢淋漓。
2、結是扁扁的,東拼西湊的。
與瘦長的歐式風格相反,蘇軾書法中的結大多是扁平的。這壹特點在他的行書等作品中得到了突出體現。大部分行書書法家不是清正就是隱逸。在蘇軾之前,除了隸書和魏碑,很少有人有扁平化的結構。其特點是:取橫向趨勢,要求在處理時,橫向畫圖較長,縱向畫圖較短,撇取較長。就筆的使用而言,所有垂直筆的啟動和關閉壹般都比較沈重,並且有許多隱藏的前部。看起來筆畫雖然短,但短而有力,字體穩定端莊,用詞豐富。壹般來說,橫筆露鋒較多,與其他筆畫相結合,別致美觀,色彩豐富。
3、權重不錯。
特別是在行書中,字與字之間,往往有壹種筆有輕有重的節奏感,造成字體的分散分布。比如《武昌西山詩帖》中的“但斜陽低落黃塵”壹句,就是壹大壹小拼湊而成的。有時幾個字重,幾個字輕,輕重結合也給人很強的節奏感。比如《答錢穆詩帖》中說“妳妙語連珠寫不出春色,但顧不了風琴”。“借妳”二字重,“妙”字輕;“語中春”字重,而“容”字輕;“谷峰”這個詞是重的,“秦步成”這個詞是輕的,而“農”這個詞又是重的。
4,左右。
這是指東坡的筆法,字勢的橫向布局,或取左勢,或取右勢,來回變化,跌宕起伏,像老虎跳過小溪,或羚羊蹬踏,互相嬉戲,事物亂竄,錯落奇妙。這壹點在他的《李太白童話詩集》中尤為突出。這部作品的字勢是橫向的,走勢從壹開始就變化明顯。例如,在第壹句中,“朝”字看起來像周圍,“皮”字看起來像周圍,“夢”字又看起來像周圍,“澤”字又看起來像周圍。到了本卷的後半段,這種趨勢變化更加誇張和明顯。宋金著名詩人施壹升說:“贊太白天下無詩,望東坡天下無詞。”
5、迷人又天真。
黃庭堅在《景道立太子書》壹書中說:“翰林蘇子瞻書法優美,用墨雖多,但氣韻綽綽有余”。這種迷人的魅力使人感到自然、坦率甚至天真,沒有瘋狂和做作的意思。再加上濃墨重彩的平結字,看起來像壹位溫柔賢淑的女士,但並不覺得陌生,而是突然感到親近和溫暖。這壹特點與其深厚的人文修養和宋代書法的時代特征有關。當時的文人雅士都把書畫作為抒發情感的載體,追求自身氣質的表達,而蘇軾被視為“尊意”的領袖。知道了這壹點,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麽蘇軾的作品以書信和即興詩為主,很少刻意臨摹前人和他人的詩作。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留下的書法進壹步驗證了他的書法觀,即“能寫而不求人擡,善畫而不求人賣,欲寫而表我意,因其不求人賣,自然而成。”這也是最能體現東坡“我不能以文立意”藝術特色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