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最早的作品不是文字,而是壹些描繪符號——象形文字或者圖畫文字。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也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畫、結構),象形意義減弱,使文字更具象征性,減少了書寫和閱讀的混亂和困難。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漢字簡繁不壹,字形多樣。秦始皇滅六國後,下令以秦朝的《小傳》為標準,統壹全國文字。篆書又稱“篆書”,是小篆和大篆的結合體。因為習慣上稱篆書為“大篆”,後人往往專指“篆書”。
擴展數據
小篆(秦篆)是由大篆演變而來的簡化字,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用行政手段大規模規範文字的產物。
小篆在中國壹直流行到西漢末年,逐漸被隸書取代。秦始皇滅六國後,以秦《小傳》為準,統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