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也是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在技法上,“筆”通常指勾、絞、搓、點等筆法;“墨”是指烘、染、破、濺、積等方法。在理論上強調以筆為主導,墨隨筆動,相互依存,完美地描繪物象,表現意境,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石濤在《石濤畫語錄》中對“筆墨”的看法是:“筆墨之合,為亂也。妳制造混亂誰會放棄壹幅畫?畫在山中是靈,畫在水中是動,畫在林中是生,畫在人身上是逸。弄個筆墨相見,解決兩者的區別,制造混亂,從古代蔓延到現代,組建自己的家庭,這是智者的工作。
早在殷商時期,竹簡的書寫體系就已經非常完善。經過長時間的閱讀,刻出來的竹簡自然布滿了汗水、泥土和灰塵,比竹簡的表面顏色要深壹些,但更容易閱讀。古代刀筆書法家註意到這壹現象,特意找來壹些色粉或墨塊在竹簡表面作畫,使字跡變黑,提高閱讀性能。
很可能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廣泛使用用墨水寫字的方法了。商朝有墨刑,人的面額用墨水刻字刻劃,以示懲罰。春秋以前的壹種著墨制度,國王用墨水圈出刻有法律或計劃的字母然後付諸實施,著墨也是國王批準實施的法定程序。
商周時期,紋身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中盛行。紋身是用針在皮膚上刺出壹個洞,然後用染料塗抹在刺孔上,以達到永久上色的效果,其過程類似於著墨和劃線。墨刑和紋身這兩個現象可以證明,在毛筆發明之前,就有了用墨水亂塗亂畫的可能。
用墨水塗抹槽口需要專門的工具,最現成的工具顯然是當時作畫用的刷子。用發梢將墨水塗在槽口內,然後擦去竹簡表面殘留的墨水,完成著墨過程。古人為了更好地把墨水畫在細槽口裏,會把毛筆做得更窄,甚至會故意留壹條發際線,變成筆尖。就這樣,最原始的毛筆誕生了。
考古發現表明,殷商時期的甲骨上就發現了用紅漆書寫的文字,這意味著當時已經出現了毛筆。
此外,在四千多年前甘肅、青海發現的彩陶上,有些圖案有類似書法中“飛白”的現象。飛白是筆尖書寫導致筆畫無墨的現象,說明是用類似毛筆的工具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