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篆書的書寫規律

篆書的書寫規律

篆書概述

中國書法中的每壹種字體都有其發生發展的歷史,篆書的發展與古代漢字的發展密切相關。作為五體書之首,在書法藝術中是壹種獨立而獨特的書法風格,在今天,篆書雖然在文字應用上不占優勢,但由於處於前書法的起源和應用時期,直接關系到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和歷史的追溯。此外,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這種書法也經歷了多次變化,並以其獨特的特點和優美的表現貫穿於整個書法史。因此,它是文化遺產的命脈,在考古學、文本研究、哲學、美學和人類社會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研究價值。

漢字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在古文字階段,對篆書的界限壹直眾說紛紜,莫衷壹是。壹般來說,在篆書體系中,秦以前的文字稱為“大篆”,秦統壹的文字稱為“小篆”,這是壹個更寬泛的說法。事實上,在中國最早發現陶文之後,最早用漢字記錄的文字材料可以說是“甲骨文”。換句話說,甲骨文應該單獨作為書法的壹種;其次是青銅器上的文字,即“青銅器銘文”東周時,秦用篆書,六國用古文,後發展為秦國的篆書。這些對漢字演變的不同看法涉及到顧的許多知識。因為本書主要是針對篆書初學者,所以從篆書書寫入門的角度出發,只分別總結了篆書演變時期的主要篆書和篆書發展,然後以蕭篆為主要學習對象,循序漸進地進行介紹和指導。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甚至周初刻在龜甲上的文字。因其內容多為皇族占蔔之言,故又稱“神諭”。甲骨文出土於河南安陽郊區殷商遺址小屯村,故又稱“殷墟文字”、“殷琦”。

據記載,以洹水南岸小屯為中心的殷墟是殷商時期的都城。商朝滅亡後,這些甲骨文被埋在地下,無法出版。幾千年後,當地農民在耕田時,偶爾會發現古代的骨頭被當作“龍骨”賣給藥店,因為它們不是用來治療刀傷的。在1898,壹個古董商把壹些給了天津的王翔和孟做鑒定。他們認為它們是古代的珍貴文物,意思是“古代的竹簡”。1899年,北京金石學家王鑒定了這些甲骨文,發現它們寫於商代。這壹發現震驚了考古界。後來,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等考古學家在收集和整理大量甲骨的基礎上,對甲骨蔔辭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寫下了許多記述和專論。從此,中國現代學術史上另壹個新的研究領域——甲骨文開始蓬勃發展。它的發現不僅為研究中國商代史和整個人類社會古代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而且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的高度重視,成為壹門獨立的國際學科。同時,對中國書法史研究和書法創作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5000字以上甲骨出土的15萬件實物來看,是經過相當壹段時間的發展,有壹定規模和水平的人物。這壹時期的漢字大部分已符合“六書”(如象形、會意、音韻)理論,語法與後世相近;從書法的角度來看,不同時期的甲骨文字體風格不同,但整體文筆自然。因為是刻字,筆畫簡單樸素,字體質樸天真,結構參差不齊,構圖自然。既表現了古代先民在書寫上追求自由、趣味、美感的審美意識,又了解了篆書的筆法和因載體不同而產生的差異,對後來的書法創作會有所啟發和借鑒。

(2)金文

金文是繼甲骨文之後的書法風格,因其壓鑄或雕刻在青銅器上而得名。在古代,銅被稱為金,所以這種銘文壹般被稱為“青銅銘文”。其內容多為祭祀、贊頌祖先、明言後世的言論記錄。

西周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繁榮時期,周人的文化較商代有了顯著的進步。西周金文隨著周人對禮儀的進壹步推崇和青銅冶鑄業的畸形發展而有了很大的發展。世界上青銅器遺存上的銘文數量大約有六七百件。自宋代以來,金石學廣泛興起,從鑒定到仿制,從研究到創作,不斷豐富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筆法體系和審美領域,對書法的影響遠大於甲骨文。

金文與甲骨文在造字上是壹個體系,在書法上也表現出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因為它們的載體是青銅器,所以形成了特別的筆畫、圓潤的線條、簡潔的字形、生動的結構等鮮明特征。代表作品有大丁羽、三盤、毛丁公、白子盤,陜西扶風縣1977出土的盤縣壁是初學者學習的絕佳範本。

(3)短文寫作

文淑是周秦時期盛行於秦國的壹種文寧。它得名於周宣王的十五篇《史通大傳》。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許慎《說文解字》中標註“文淑”的幾百個字。從書法角度看,文淑和金文並稱為“大篆”,石鼓文是其代表。其特點是比金文更規範,字體更成熟,體現了從金文到小篆的過渡(見後節《篆書名家賞析》:石古壹詞條)。

(四)《小傳》

小篆是大篆的對稱,又稱“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采取了壹系列國策,其中包括“用同壹種語言書寫”,要求全國統壹溫寧,廢除六種語言。《小篆》在戰國秦的基礎上,吸收了六國語言的優點,廢除了大量的地域異體字,使之更加有序、簡化、規範。這是中國古代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系統整理古文字,也是漢字發展史上的壹個重大裏程碑。統壹的篆書為了滿足書寫的需要而趨於抽象,象形意義大大降低,符號化更加明顯,對後世的規範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朝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但很快就被漢朝取代了。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保存了官本位書的篆書。還有秦始皇時李斯寫的《沂山石刻》、《泰山石刻》、《瑯琊臺石刻》、《會稽石刻》。秦代小篆的成就和貢獻在於線條的表現和書法的結構。線筆的中心優雅、含蓄、沈穩、凝重,這是壹本好書的目標。結構均衡、對稱、密集、整齊、有章法,風格嚴謹。其整體美感無疑是適合大眾審美需求的。實用特征對後世書寫隸書、楷書,尤其是篆刻白布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

㈤秦篆未來的延續和發展。

篆書在漢代雖然沒有占據主流地位,但在壹些重要場合,如碑、瓦、印等,仍然是首選字體。20世紀20年代,洛陽偃師出土的兩枚漢璽銘文袁安和常遠,墓主人地位較高,所以銘文用篆書書寫,具有典型的漢印特征。其他流傳下來的傑作包括三公山紀念碑,少師神道的石雀鳴和穆凱寺的石雀鳴。這些雕刻的石頭是誠實和密集的,方駿挺拔,獨具特色。東漢以後,魏正始的《三體石經》集古文、篆書、隸書為壹體,被視為標準經書的字體。三國時期,吳所著《天發碑》壹書,以為印,氣勢恢宏而著稱。到了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李留下了《三座墳》、《城隍廟》、《第壹封書》等書。,而他的篆書壹直被視為典範。到了五代北宋,有擅長小篆的徐鉉、徐愷(世稱“二徐”)。徐鉉的《彜山碑》和他精心校訂的《說文》在國子監印行,廣為流傳。徐愷的《說文傳》系列也為《說文》原著的保存和解讀做出了貢獻。元明篆書略有下降。直到清代金石學興起,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大量的學者致力於金石學的研究和寫作,進而湧現出壹大批篆書大師。隨著石刻出土數量的增多,他們開闊了學取法的視野,使得清代成為篆書發展的復興和繁榮時期。清初的王澍、、洪、等。他們以碑學的卓越成就為基礎,開創了書法與文字學相結合的風氣。清中葉以後,鄧以長豐羊毫為印,講究筆墨變化,端莊古樸。受他影響的有吳希宰、、趙、吳大成等。清末民初,吳昌碩、齊白石、趙鐵山、常贊春、王福庵、鄧散木等都以其獨特的篆書新特點屹立於書法藝術之林。在古文字學領域,羅振玉、王國維、、丁佛言、郭沫若、、董作賓、於、、尚承祚、張專等名家在研究古文字的基礎上,對篆書的各種形式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表現出不同於傳統的藝術魅力和極大的創新意識,拓展了篆書的創作思路,促進了篆書藝術的發展

這裏需要改寫的是生活在清末民初山西的著名書法家趙鐵山。他壹生致力於學術研究,精通史詩、金石學考證,博學正直,融於筆墨。書法世界聞名,尤其是篆書,影響很大。三晉中的碑和商簽多為手書,康有為評價其書法:“大江以北,無人可比。”同時,常贊春也是壹位著名的書法家。他壹生研究金石學和書法,背誦經典和史話,教授文學書法。他的篆書和篆刻簡潔古拙,造詣很高,風格獨特。趙、常無疑是當時華北書壇的巨擘,影響深遠。他們甚至在山西誕生了壹批精研篆書的大師,壹直延續至今。顯然,清末民初不僅南方湧現出大量書法家,北方也有著名書法家,蜚聲海內外。近午,趙、常二人受到海內外專家學者的重視,在日本成立了“趙鐵山書法與道教研究會”。幾十年來,他們不遠萬裏到山西尋訪考證、刊刻碑文,成績斐然。作者在本章提出“篆書概述”,旨在讓篆書愛好者全面了解篆書的歷史發展。

以上,我們對篆書的產生和發展做了簡要的概述。它在書法史的整個進程中起著引領和拓展的作用,其更深層的文化和美學意義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作為初學者,只能初步地、選擇性地了解篆書的起源,這對學習篆書意義重大。

聲明:篆書簡介主要來自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篆書寫作入門》壹書,作者是山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沈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