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是壹種起源於60年代車庫搖滾和前朋克搖滾的簡單搖滾音樂。朋克樂隊以theVelvetUnderground、theStooges、NewYorkDolls等樂隊的簡單音樂為藍本,試圖通過簡單的三和弦還原搖滾音樂的簡單本質。朋克音樂不太註重音樂技巧,更喜歡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鮮明立場。這壹初衷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被英美積極模仿,最終形成朋克運動。雖然大部分朋克樂隊都驚人的相似,作品過於單調,但是很多著名的朋克樂隊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比如theRamones的泡泡糖流行音樂,theSexPistols的臉壹樣的強和弦,Buzzcocks的流行感覺,theClash的雷鬼元素,the Wire的藝術實驗特征。此後,朋克逐漸轉型為後朋克、新潮、硬核等風格。80年代中期,朋克運動整體陷入低潮。
硬核朋克:
硬核朋克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初,它進壹步將朋克搖滾推向了極端——更快、更吵、更死板的表演,大喊大叫的演唱,邋遢骯臟的錄音效果(有時還包括專輯封面)。硬核最早出現在美國,主要以洛杉磯和紐約為中心,然後逐漸擴散,出現了著名的硬核樂隊,如BlackFlag、HuskerDu、Descendents、MeatPuppets、DeadKennydys和BadBrains。硬核朋克對以後的很多搖滾風格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壹直沒有主流化,這種情況壹直延續到今天。
原朋克(前朋克):
前朋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國。當時壹些樂隊開始嘗試在極簡主義的理念下創作粗獷的搖滾音樂。當時以theVelvetUnderground為代表的這類樂隊,並不自覺地扮演著“重建搖滾樂,恢復其樸素本質,推翻被美化的搖滾樂”的攻擊性角色。顯然,他們所做的壹切都只是下意識的反應。雖然他們的音樂沒有帶出日後朋克的影子,但至少他們開始關註朋克文化最深層的本質,但還不夠叛逆。朋克最終發現並延續了前朋克那種模糊簡單的精神,將完整的叛逆精神融入到前朋克的粗獷音樂中,創造了挑戰社會、否定美化搖滾的時代強音,被無數年輕人所接受,得以締造朋克王朝。
新浪潮:
80年代初,朋克的快速擴張逐漸使其落伍,新浪潮運動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新浪潮運動所體現的音樂多樣性,滿足了壹部分對朋克過敏的樂迷的需求。以流行音樂為基礎的Power-Pop(力量流行)、Synth-Pop(合成流行)、Pop-雷鬼的流行,促成了新浪潮運動。新浪潮運動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於80年代MTV的誕生。在它的幫助下,新浪潮運動在主流社會也有了巨大的市場,並且已經形成了競爭態勢。1982年前後,新浪潮運動開始在重金屬戰車隆隆的車輪下消亡,但卻為後來的CollegeRock和90年代的另類搖滾主流奠定了基礎,成為搖滾史上的重要階段。
後朋克(PostPunk):
70年代末朋克運動開始後,壹些樂隊只是繼承了朋克的倔強精神,並沒有成為SexPistols的多余復制品。這些樂隊在音樂上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復雜性和實驗性特征,完全摒棄了朋克的粗獷三重奏。他們的作品充滿了藝術性、精致的音樂素材和挑戰,卻因其反主流搖滾、反傳統、反文化的朋克精神而被稱為後朋克。以JoyDivision和theCure為代表的後朋克樂隊,不僅進壹步增加了音樂元素的權重,使其更加復雜,也使音樂變得憂郁、冰冷。同時,後朋克樂隊試圖改變傳統搖滾歌曲的結構和創作主題,體現了徹底的反叛精神。後朋克思潮逐漸成為日後另類搖滾的思想支柱,並在不同的搖滾風格中繼續延伸。
餵!(唉!):
餵!其實只是硬核朋克的壹個分支,壹種完全建立在純粹的暴力和噪音之上,沒有美感的極端風格。這種風格的樂隊起初沒有任何激進的政治傾向和社會責任感,後來逐漸發展成標榜白人至上的種族音樂。雖然不是所有的樂隊都有種族主義傾向,但它仍然被公認為是壹種非常危險的搖滾音樂,壹種屬於地下世界的白人音樂,被排擠,最終被搖滾音樂淘汰。
合成彈出(synthpop):
Synth-Pop最初只是新浪潮運動的壹個主要流派。當時很多受RoxyMusic和DavidBowie影響的樂隊(主要是英國樂隊)開始熱衷於使用合成器。當時的初衷只是電聲樂器的有益補充,作用不大。最初的synthpop非常粗糙和分散。
它有壹種怪誕而單薄的味道,這種情況終於被杜蘭杜蘭樂隊改變了。杜蘭杜蘭樂隊巧妙地嫁接了合成器流行音樂和舞曲。改進後的音樂越來越受歡迎和喜愛,很快成為時尚,被許多樂隊模仿。杜蘭杜蘭樂隊壹舉成名,成為synthpop的第壹個英雄。從65438年到0984年,synthpop的時代徹底結束,但其影響仍在繼續。合成器開始被視為壹種重要的演奏方式,並被廣泛應用於多種風格。
PowerPop(電源Pop):
力量流行的最初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theRaspberries,BigStar和壞手指樂隊是這種風格的最初定義。這種融合了theWho、BeachBoys、beach boys等樂隊的強大流行音樂,與朋克壹起組成了70年代末新浪潮運動的主力,最終被歸類為後朋克風格。Power pop的作品壹般在三分鐘左右,註重旋律和音樂的爆發力,有點類似於朋克,但更註重科技和流行感,不熱衷叛逆,更商業化。70年代末,壹些朋克樂隊轉型為力量流行,80年代,力量流行開始更多融入各種搖滾風格。與此同時,純力量pop開始走下坡路。
NoWave(無波浪):
無波是後朋克運動的第壹大風格,當時只出現在紐約,音樂是無調性和刺耳噪音的實驗音樂。這種風格的樂隊比音樂本身更註重藝術性。過於枯燥和缺乏商業潛力使得這種風格從未真正流行起來,直到80年代中後期以SonicYouth為代表的噪音搖滾的興起,這種風格才被重新搬上搖滾舞臺。
PunkRevival:
90年代初,美國朋克迎來了第二個春天。GreenDay和theOffspring的PunkPop開始讓朋克進入主流搖滾。或許是受到80年代末硬核變身速度金屬的啟發,朋克復興樂隊的音樂不僅保持了簡單的音樂線條和快速的速度,而且越來越厚重。另壹方面,power pop討人喜歡的形象、更流暢的音效、精致的編曲,讓聽眾在感受朋克力量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優美的音樂,這是朋克復興的法寶。PunkPop被認為是後垃圾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s!1pRUFDswtiP0l7HzNMigSu7Q!571 .條目
此外,
/bbs/dispbbs.asp?BoardID = 22 & ampreplyID = 98 & ampid = 98 & amp皮膚=1
無論是追求名聲還是自我毀滅,對於大多數朋克音樂人來說,“朋克”也意味著“無序”
打翻在地,朋克思想的全部精髓都在這裏,甚至打翻了自己。朋克用簡單的音樂把他們露骨的叛逆行為上升到哲學層面,在主觀能動性和否定之否定的理論下,制造出壹種扭曲的責任感和邊緣文化現象。嬉皮士以“烏托邦式”溫和美好的理想主義走到了盡頭,而下壹代則走向了相反的極端。與其向上帝祈禱,不如讓上帝屈服。今天人們談論更多的是朋克搖滾的內在思想,所以說“焦點訪談是朋克,尼采是朋克,魯迅是朋克,頻繁死機的電腦是朋克……”離題太遠了,但無論如何,朋克壹直活在我們的世界裏,就像我們的影子,會壹直跟著我們。
搖滾樂是自我利用的錯誤意識壓迫下的腐敗情感,而朋克則是審美上可以認同但政治上註定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