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改衡陽縣為衡山縣,仍屬衡陽縣。隋改縣為州,廢衡陽縣為衡山縣,治衡州。唐代改舊制,改衡山縣為衡州,遷湘江(臨蒸)。宋唐城制,衡州城墻始建。
袁取衡州為衡州路;明改衡州路為衡州府;清沿明制;民國二年府廢路,民國十壹年廢路至縣,三月設市1942。1949之後還是城市,6月城市合並1983。
衡陽的名字來自衡山。衡陽和衡山有著千絲萬縷的血肉聯系。因地處衡山南麓,故名衡陽。這是衡山對衡陽歷史文化的天然印記,不可磨滅。
擴展數據
作為壹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衡陽文化積澱深厚,文化特色明顯。和其他地方的歷史文化壹樣,衡陽的歷史文化不是單壹的,而是多元的;不單調,但豐富;然而,不同意見的文化現象必須分為不同的類別和主次類別。歷史文化的脈絡裏壹定有壹條主線。
衡陽的歷史文化有三條主線:
第壹,以火神崇拜為源頭的祭祀文化演變史;
二是以神農氏和炎帝為標誌的農業文明演變史;
三是以南蠻血性為基因的湖湘文化發展史。
無論是大雁文化、宗教文化、名山文化、書院文化、船山文化、抗戰文化等。,它們都是由上述三種文化文明演變而來的文化現象。
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始與終、源與流的關系,而不是並列與並列的關系。而且這三條主線既有包容性,又有獨特性和差異性,是衡陽歷史文化的標簽和符號。
百度百科-衡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