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巧用故事激發閱讀興趣。
故事是兒童喜愛的文學形式,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門戶。孩子的課外閱讀要從自己最感興趣的故事開始,從聽故事、讀故事、講故事,逐步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記得有壹次,我給學生們講了“松雞和烏龜”的故事。當我告訴他們,烏龜在松雞的同意下拔光了松雞所有的羽毛,這樣松雞就可以待在洞裏和它們玩壹整天。這樣,松雞就飛不走了,它們的目的都達到了。但是有壹天,正當他們玩得開心的時候,突然,黃鼠狼跳進洞裏,撲向松雞,咬住了它的脖子...
就在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情緒低落,期待結束的時候,老師突然停下來,對學生說:
接下來的更精彩。學生們渴望知道結果。
我讓他們先猜結局。在壹壹否定了他們的答案後,我給他們看了《壹千零壹夜》這本書,告訴他們,如果我想知道結果,我就去借這本書,裏面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學生被拘留的故事引起了極大的興趣,並要求借書。這樣,聽者就能在故事帶來的美妙境界中感受到課外閱讀的誘惑,主動去閱讀。這種效果大概比任何說教都有效。
教師要經常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介紹壹些人物、內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發學生“細節見原文”的欲望。比如教完賣火柴的小女孩後,老師可以介紹安徒生童話精選。學完海倫·凱勒,老師可以引入《如果妳給我三天光明》;學習“愛因斯坦和小女孩”後,學生可以查閱資料,了解愛因斯坦的生活和故事...這樣學生就會被興趣所激發,要求借書閱讀,在閱讀中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燦爛文化的藝術。實踐證明,只有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才能讓學生從問我讀書轉變為讀書。
2.創造閱讀環境
眾所周知,良好的環境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壹切可以利用的條件,為學生創造壹個良好的閱讀環境。閱讀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所謂硬環境,就是創造良好的外部閱讀條件,如:提供圖書閱覽室,存放足夠閱讀的圖書,配置足夠容量的書桌;教室的墻上貼著關於閱讀的標語。這些口號在語文課本上隨處可見,比如“好好讀書,好好讀書”,“山窮水盡無止境,海闊天空無止境”,“讀書無止境,寫作如神”等等。大量的標語充斥著學生的視野,經常看到或者讀到就會引起學生極大的閱讀興趣。那麽什麽是軟環境呢?軟環境是教師在與學生的閱讀交流中建立的美好的情感氛圍。比如老師對學生閱讀成績的認可和肯定。在我多年的教學工作中,對於課外知識豐富的學生,我壹直是不遺余力的贊美。“小書迷”、“小博士”、“成語大王”、“字典通”成了我對這些學生的昵稱。
其次,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盡力讓學生容易閱讀。所謂輕松閱讀,就是讓學生在沒有過多要求和壓力的環境下閱讀。總有壹些老師,但每當布置課外閱讀任務時,都會伴隨著閱讀訓練題、閱讀練習等壹系列閱讀作業,讓學生望而生畏。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讓學生輕松地從事閱讀活動,讓他們享受閱讀的美好,而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閱讀的興趣要從低年級開始培養。低年級的孩子認字少,害怕讀書。如果老師提出過多的閱讀要求,就會對閱讀望而卻步。兒童的年齡特征是記憶力強於理解力。如果明確了這個特征,教師就要降低理解的要求,不求壹步到位。
積累是學好語文的重要途徑。古人說得好:“讀唐詩三百首,即使不會寫壹首”和“讀萬卷書,下筆如神”。這些閱讀經驗也告訴我們積累的重要性。孩子的記憶力正處於鼎盛時期,老師要下大力氣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多積累。只要學生願意學習,無論他們的收獲是大是小,老師都應該給予大力表揚。
3.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讀書的過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得不到什麽實際效果。因此,開展“講故事”、“讀書簡報”、“優秀讀書筆記展評”,
“手抄報”、“知識競賽”、“查閱資料大賽”、“詩歌朗誦大賽”等生動多樣的課外活動,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循序漸進地推進課外閱讀。
在這麽多形式的課外活動中,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是“講故事”。因此,我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利用“故事遷移”來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從而促進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延伸和發展,激發學生自覺閱讀。
每個人都愛聽故事,尤其是小學生。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他們會站得筆直,豎起耳朵,眼睛興奮地閃爍,嘴角露出甜甜的笑容,聽得津津有味。所以這個時候,老師講故事,給學生推薦課外書,這種效果肯定比任何說教都有效。但是,學生只聽老師講故事是遠遠不夠的。講故事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是老師講的,也可以是學生講的,還可以是師生之間的競賽。這樣學生就有了獨立說話的權利,他們會盡力去找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有趣的,驚險的,奇怪的,或者感人的...每個故事都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催化劑。讓講述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熱愛課外閱讀;讓聽者在敘述者生動的敘述中感受到課外閱讀的誘惑。妳看,壹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