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65438+2008年,我國新生兒姓名使用以三字姓名為主,占92.9%;其次是雙字姓名,占4.6%。由於中國人的生活特點,可以判斷,中國人除了姓之外,普遍使用二字名,也就是說,“壹字姓、二字名”是中國新姓名的主要模式。
其實仔細觀察,現在我們身邊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雙字名”遠遠多於“單字名”。這可以理解。當然,這並不是說“壹字名”不好,而是大多數家長通常希望為孩子的名字提供更多的信息。除此之外,為了避免重名,父母更喜歡用“二字名”,因為這樣更好取名字。
但如果仔細思考歷史,似乎可以發現壹個規律。就像中國古代壹樣,“單名”是主流。
如果妳不相信我,我給妳舉個例子。三國演義,很難找到壹個名人有兩個名字。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典韋、孫權、周瑜、諸葛亮都是“單名”;這個詞的名字好像是隱者,比如黃。
三國時期,大多數人的名字都是單字。
但是唐朝呢?好像有點不壹樣。有單名,李誌,尉遲恭。還有另外兩個名字,李隆基、尉遲恭和程知節。明朝也是如此。有很多單字名和雙字名。大多數皇帝都有兩個字母的名字。部長們在哪裏?有兩個名字,劉伯溫,李善長,胡。還有名字,徐達,藍玉,唐河。
那麽,中國人的生活是如何從“單身”變成“雙職工”的呢?
總的來說,從古代到西漢,壹字二字的名字都差不多。西漢末年至魏晉,主要使用壹字之名。從南北朝到近代,主要使用二字名。現代也用三個字。
漢武帝的名字是兩個字,後來改了。
其實壹開始漢族人的名字都是以“單”為主。漢朝幾個皇帝都取了兩個字的名字。後來甚至還特意改成了單名。和平皇帝、和的原名分別是冰和。但後來改成了傅、荀、涓三個單名。顯然,“單名”不僅是當時的主流,而且在某些方面更“合適”。
為什麽?首先大家要知道,妳現在能聽到的名字都是傑出人士。很多年輕人讀書不多。比如朱元璋的朱家尖。在改名之前,他叫朱崇巴,他的父親叫朱,他的祖父叫朱楚壹。有人說這是元朝時蒙古人對漢人的暴政。其實這是不對的。年輕人沒文化,習慣這樣命名。宋代流傳下來的文獻中,很多人的名字都是壹樣的。
除了朱迪,明太祖還有另外兩個名字。
漢朝的皇帝不只是喜歡壹個字的名字,有時候也會用生僻字。其實壹個原因是為了讓普通人更容易避免禁忌。這是中國古代非常獨特的習俗。這就意味著在說話和寫作時,壹定要避免君主尊老的禁忌。人們可以用別的詞來代替,或者故意省略這個詞。當然,禁忌通常僅限於君主的真實姓名和對長輩的尊重。字體大小的禁忌不是很常見。
皇帝要註意自己的名字,不能隨便起,因為妳的名字是寫出來的,普通人不能用。所以為了減少這種現象,皇帝會用單名,很多都找不到壹些奇怪的字,比如漢高祖的劉釗,漢高祖的劉纘。
禁忌也是壹件麻煩的事情。這是清朝皇帝名字的禁忌。
“聞古代皇帝的名字是很難知道和忌諱的。很抱歉幾乎每個人都給罪犯寫信。就更神秘了。如果壹切都是禁忌,前者是可以原諒的”——韓曙。宣帝記
同時對於下面的人也是壹樣的。兩個字自然更容易成為禁忌。體制內的讀者絕不會遇到這樣的厄運。
奇怪的是,王莽大亂的時候,出現了壹個奇怪的秩序,“中國不應該有兩個名字”。王莽要的是恢復過去,改革制度。他認為“秦以前,人名恢復,人名數量減少。因此,他禁止“復辟”這個名字。雖然王莽的迷茫沒有持續多久,但是單名已經在這個社會流行起來了。王莽此舉無疑加劇了“單名”的熱度。
流浪的愚蠢
然而,壹個明顯的問題是,只能使用單個名稱。重復這個名字很容易。金朝末年,中國發生了五次動亂。很多禮儀沒有那麽嚴格。重名越來越多。東晉末年,上流社會流行壹種特殊的雙名:明和虛字。如果在壹個名字後面加壹個“智”,在壹個名字前面加壹個“道”和壹個“僧”。以及家譜的維護。當時很多人習慣用名字中的壹個字作為資歷,另壹個字隨意使用。後來的習慣就是雙字名字越來越多。
當然,這也給禁忌工作帶來了不少麻煩。到了宋代,避諱法開始生效,皇帝的避諱詞數量急劇增加。他說:“皇上是秀才,所以禮儀官商量,但凡多了,殿裏就有五十個忌諱字。試卷發下來,學者都不敢用,因為涉及到小問題。如果他們犯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他們通常會秘密進行。”
據說宋朝比較寬松,但禁忌極其嚴格。
聽著,對壹個我不會用壹堆詞的讀者來說,這並不容易。如果用錯了。
明清時期,程、朱在科學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譜牒成為壹部重要著作。所以重名越來越多,因為方便家族管理。再加上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達到頂峰,人口激增。清朝中期,多達4億人。不能同姓太明顯了,所以重名開始增多。雖然辛亥革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導致了傳統宗法制度的滅亡,避免了這種莫名其妙的事情,但是雙姓增多的趨勢並沒有改變。
這個時候管那麽嚴太麻煩了,所以也是“移風易俗”。當使用這兩個字中的壹個時,明朝的名字是不忌諱的。聲音近到可以叫出名字。沒必要忌諱。所謂“二人不偏不倚,口無遮攔”,所以太子可以和皇帝分享。
即使是現在,也有了以母姓命名的新方式,所以甚至出現了很多四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