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民安居樂業的事實,就是對壹切都逆來順受,忍受了的迫害。
所以“為臣者,止而尊之”,尊重就職的公德,因為文王是商周以西的諸侯。
這就是歷史和文學中的“尊”。
從修煉的角度來說,“止”是三皇五帝,甚至儒釋道天主教基督的基本修煉。無論碰哪壹個,都離不開“停”字。日常生活中,書法、繪畫、烹飪,甚至足球、籃球、股票都離不開“停”字,幾乎就像“心安理得”、“無欲無求”壹樣。
孟子:“學無其他法,只求他放心。”壹般來說,人通常處於昏迷和分散狀態,很難做到標準上的安靜。收心很重要。這類似於“停止”。
到目前為止,大學似乎在談論“真誠”,而“停在這裏,停在那裏”是“真誠”和“知止”的指標。
另壹方面,“大學”的培養就像孔子的《春秋》,對聖賢進行指責。但《內經》告訴我們,人的稟賦不同,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雖然“人人都可以成佛”,成為聖人,但在壹定的時空裏,聖賢還是像金字塔的塔尖,是少數。如果大家都不切實際地追求聖賢,那就像曹操的“唯才是舉”,國家就像魏晉的百姓。
這壹段後面也是“不得有訴訟”,也是壹種“停”。它結束於壹種沒有“爭執”和“爭論”的狀態,即結束於“和諧”。
《大學》是壹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思想的散文。原為《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據傳是所作。實際上是秦漢時期的儒家著作,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南宋朱在受到北宋程顥、程頤的推崇後,撰寫了《大學章句》,最終與《中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的官方教科書和科舉的必讀書目,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八項”,強調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表現了治國平天下與個人道德修養的壹致性。
《大學》全文言簡意賅,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還系統論述了儒家的政治哲學,對做人、做事、治國有著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