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象形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像人站在側面。它的本義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能用語言進行思考和交流的生命。“任”也是漢字的偏旁部首,常用作形體符號。漢字“人”的形義從古至今沒有實質性的變化,甲骨文楷書中的“人”字是象形字。
千百年來,“人”字從最早的圖形變成了筆畫(壹筆壹劃)。甲骨文字形看起來像壹個人的側垂手臂直立。金文基本上繼承了甲骨文字形。篆書突出了雙手彎曲、面朝黃土幹活的形象,像雙手采摘或在地裏幹活。金文和小篆中的“人”形象是完整的,有頭、頸、手、身、腿。
《小篆》拉長了甲骨文、金文中“人”的左半部分(人下垂的手形),象形意義減弱。隸書將“人”字由行改為筆。楷書“人”字的筆畫更加穩定、對稱,把甲骨文、金文、篆書的側面圖形變成了更像人大步行走的形象。
“人”的本義是人,是壹個名詞,是指由類人猿進化而來,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古人在創造“人”字時,特別強調手腳。“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正是因為人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制造工具。此外,由於人可以直立行走,古人在創造“人”字時,用站在側面的人作為字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