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初中文言文教學要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易懂的文言文的能力。那麽,對於我們初中語文教師來說,讓學生達到《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是我們的教學任務,也是我們的責任。初壹學生剛從小學升初中,壹段時間內會不適應初中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學習文言文。這時候我們老師的引導作用就很重要了,我們語文老師這時候壹定要扮演好“導遊”的角色。怎樣才能演好這個角色?我來說說我們這些年的教學經驗。初壹學生小學學過48首古詩,不算少。我們初中語文老師要抓住這壹點,好好利用。開學時通過自習課引導學生復習小學學過的古詩詞,中學在小學的基礎上進行文言文教學。特別是對於古詩詞中的文言詞語的教學,要給學生講解文言詞語和現代漢語詞語的異同。比如在單詞的教學中,要註意區分古今的不同。比如“家書壹條,抵得上千斤黃金”中的“書”字,就應該解釋為“信仰”。在古代,“信”字的意思是“信使”,即送信或說話的人,是“新聞”。如果“信”這個字叫“信”,那就晚了。《走得快踏得清秋》(馬)中的“走”和《小孩搶著追黃蝶》(蘇辛城徐工店)中的“走”都是“跑”。意味著什麽。古人用“走”字來表達“走”的意思,比如“溪滿而山走”(三路中間)的“走”字就等於現在的“走”的意思。古人用“跑”字表示動物的蹄子刨地,相當於現在的“刨”或“跑”。再比如《死元知空》中的“元”字,《家祭不忘告翁》(秀子)中的“無”字,其中元與元相連,無與元相連。這些詞的意思必須區分清楚,不能模棱兩可。至於壹些過去常用但現在不太用的詞,如:欲、君、奈、氣,也要註意。通過復習,學生可以掌握壹些文言文詞語的用法,為學習初中課本上的古詩詞打下基礎,使學生從小學學習文言文順利過渡到初中學習。我認為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古詩詞的出現和運用並不多見。在書籍、報刊雜誌、廣播電視中也有所限制。因此,在這樣壹個現實的社會環境下,教師有必要激發初中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從而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對古詩詞產生濃厚的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使人更多地接觸到這個領域的內容,使人主動尋找答案,使人不自覺地去復習或復習。興趣也可以激活思維。很多時候,興趣是學習的方向,是夢想的來源。因此,教師必須在學生剛開始學習古詩詞的時候,激發他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壹是可以用有趣的故事來引入:比如說,據說宋朝有個富家公子,自以為很有學問,壹直想和歐陽修比試。有壹天,我在路上放了幾首唐詩,看到路邊有壹棵大樹,就即興作了壹首詩,“路邊壹棵老樹,兩根大樹枝。”恰好歐陽修也路過,見他沒有消息,就替他繼續說,“先開白玉花,後開黃金果。”自命不凡的書生點頭稱是。為了面子,見事就唱:“遠遠看壹群鵝,壹棍子打在河面上。”卻無言語,歐陽修續道:“白翼分清水,紅掌踏綠波。”秀才投降說:“沒想到妳還是個詩人。我們去和歐陽修比試比試吧!”到了渡口,上了船,秀才靈機壹動,唱道:“詩人壹同上船,去見歐陽修。”歐陽修哈哈大笑,漫不經心地說:“秀已經認識妳了,妳也不害臊。”在這裏,歐陽修用諧音字作雙關詩,嘲諷酸書生的自以為是。這樣,學生們就被作者的風趣和幽默深深打動了,他們會饒有興趣地研究歐陽修的作品。第二,教師在講授古詩詞時,可以利用音樂、圖片等多媒體配合詩詞,運用各種手段營造氛圍和情境,讓學生初步進入情境。教授木蘭詩可以播放古典音樂《十面埋伏》,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用優美的語言再現腦海中的形象。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觸動人心者,不以情為先。”情境教學是溝通教材與教育對象的橋梁,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是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學生被情境感染後會對學習古詩詞產生興趣,會主動去探究。我覺得壹定要強化閱讀和背誦的作用。初中選的古詩詞和散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是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那些詩歌和散文意味深長,言簡意賅,節奏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閱讀,如:範文閱讀、個別閱讀、小組閱讀、自由閱讀等。從各種形式的閱讀中理解作者深刻的思想,理解作品中要表達的感情,感受他詩歌中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歌唱,增強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希望學生在“讀壹百遍”的基礎上加深理解。在閱讀的基礎上,進壹步培養學生對文言文詞語的理解和對文言文詞義的鑒賞能力。只有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才能真正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是考察學生的背誦積累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背誦,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閱歷的增加,人們對所背誦內容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古詩詞的語感,包括對古詩詞詞語的理解也應該如此。可見,閱讀和背誦各有各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初中語文老師最好從壹開始就堅定不移地加強閱讀和背誦。在中學古詩詞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如何利用《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和書下的註釋學習古詩詞,培養學生利用《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學習的良好習慣。在單詞教學中,如果遇到“旦”字,老師會引導學生查新華字典,看看“旦”字在現代漢語中有幾個意思。學生知道“但是”有兩個意思:“只有”和“但是”。古詩中:惟我愛鱸魚之美(江上漁翁),然而我想我聽到了壹個聲音(柴璐),我很難過但我在九州沒有看到同樣的(陣雨),都被解釋為“只有”而不是“但是”。再比如“可憐”二字。同學們通過查新華字典,知道“惜”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是“可憐”和“愛”的意思。“可憐”這個詞在現代漢語裏叫“值得可憐”。而古詩《我該憐牙封苔》(《不值得遊園》)和《九月三更憐》(《木江之歌》)中的憐與惜,則被解釋為“愛”與“可愛”。要特別註意這個“可憐”和現在“值得可憐”的“可憐”不能混為壹談。經過半年或更長時間的訓練,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可以養成查生詞的習慣。時間長了,學生就會積累大量的古漢語詞匯知識,從而達到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目標。初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壹定要當好“導遊”,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上手,達到《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的要求,為學生真正領略中國豐富的文化底蘊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