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1672 5月30日-1725 65438+10月28日)年輕時在距離莫斯科七公裏的小村莊長大,後來在兒時夥伴的基礎上組建了兩個童子軍。這兩個童子軍為捍衛彼得大帝的權威立下了汗馬功勞。彼得大帝和他的兄弟伊凡都被任命為沙皇。伊凡生性愚鈍,由他的妹妹索菲婭攝政。彼得大帝高度自覺地向西方學習,絕不是壹時沖動。現在看來,很難說他在俄羅斯改革的社會基礎有多深。彼得大帝對西歐進行了壹次匆忙的穿梭訪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造船廠和英國倫敦,他從不錯過任何機會。彼得大帝有壹個強烈的藍色夢想——通過占領海洋,把俄羅斯從內陸國家發展成為沿海國家。因此,彼得不惜重金建立海軍院校和造船修船學校,最終建立了擁有40多艘艦船、28000人的俄羅斯艦隊。彼得改革的決心非常徹底。他的姐姐兩次以射殺軍隊的方式發動宮廷政變,被彼得大帝堅決鎮壓,兩次被送進修道院。他的兒子阿列克謝不理解父親的偉大胸懷,反對改革。彼得非常生氣,很不情願地把兒子處死。我曾經把我的權威給了我的母親和叔叔,我致力於向西方學習。後來的歷史學家曾輕描淡寫地說‘當時俄國接近西方,彼得向西方學習的改革有其必然的歷史原因。’這個觀點比較膚淺,不值得爭論。
在彼得大帝之前,整個俄羅斯民族都處在壹個凝聚力形成的前夜。他的領土有限,他的文化和歷史傳統非常淺薄。也就是說,彼得大帝所依賴的人文和社會資源非常有限。但在這種情況下,彼得大帝努力進取,依靠自己的奇裏斯瑪權威,讓處於文明暗夜的俄羅斯民族看到了曙光。
再來看看康熙皇帝(1654 ——1722,65438+2月20日)。康熙帝比彼得大18歲,比彼得早20年左右執政。也就是說,康熙的政治經驗極其豐富,卻沒有給我們帶來新鮮的文化。彼得大帝將俄羅斯帶到了壹個新的高度。這裏有壹個問題需要澄清:我們贊美彼得大帝,但並不意味著壹定要譴責康熙皇帝。然而,兩位皇帝對未來各自民族文化道路形成的印記是獨特而深刻的,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中俄現代化道路的深切憂慮。當然,每個獨立的民族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東西,有世界歷史常識的人都會認同,比如:英國道路(光榮革命)、美國道路(獨立戰爭、內戰)、法國道路(攻打巴士底獄、雅各賓獨裁、拿破侖稱帝和民法典)、亞洲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哪個國家的道路不是獨壹無二的?但是,綜合比較和演繹上述國家(包括中國和俄羅斯)的現代化道路,我們覺得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太獨特了,獨特到壹定會走進死胡同。
康熙帝本可以做得更多,有能力和彼得大帝壹起成為改變中俄命運的雙子星。可以說,康熙皇帝擁有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他以壹場海嘯的勢頭,從滿族文化的壹隅,變成了高度成熟發達的漢文化。這個改造很成功,大概是借鑒了成吉思汗後代改造政策的教訓。在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中,康熙皇帝及其後代創造了中國文化史上的盛世。或許是因為漢文化的歷史文化資源極其豐富,這個盛世的標誌性成果具有總結性,比如古今圖書的融合、康熙字典、四庫全書以及對西藏的有效治理。但是康熙本人是壹個非常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皇帝,性格非常剛健,精神飽滿,對新事物有執著的追求。很難想象康熙本人熱衷於向傳教士學習拉丁語、英語和幾何學,這在中國歷代皇帝中是絕無僅有的。當時的中國文化至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處於弱勢或落後的地位,鴉片戰爭後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也不存在對中國文化的羞辱。這時候的交流也就自然正常了。很可能是康熙在傳教士的啟蒙下,以壹種非常昂揚的氣質,把中華文化作為壹艘大船,駛向壹場新的文藝復興運動。這種情況並不是說不可能。後來的歷史學家在追尋和總結這段歷史時,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奇怪而狹隘的觀點,比如‘中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皇帝的威權統壹,文化上的愚昧政策,閉關鎖國政策。有些人甚至產生了極端偏激的觀點,仿佛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有壹種保守、愚昧、落後的機制。我不這麽認為。從理論上講,中國作為壹個高度發達的文化傳統,在康熙當政時很可能走向西方文化或向西方文化學習。為什麽這麽說?滿族本身是壹個極其落後的民族,但卻高度自覺地學習中國文化。清朝267年的統治不是偶然的。晚明時期,西方文化正在與中國文化交流、碰撞、融合。我想,在這種情況下,康熙皇帝完全有可能吸收西方先進文化。對他來說,中國文化和歐洲文化高度發達,值得欽佩和學習。其實好學有思想的康熙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極其喜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