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初唐四大書法家

初唐四大書法家

初唐四大家是指初唐四大文人——薛稷、褚遂良、歐陽詢和虞世南。他們四人都是書畫大家,秉承先輩的藝術精髓,融入個人特色,為初唐文壇註入了新鮮的活力。

薛基

薛稷(649 ~ 713)中國唐代畫家、書法家。隋代戶部侍郎是中書令薛的玄孫、侄子。漢族,周浦汾陰(今陜西萬榮)人。曾任黃門侍郎、助工、少保親王、禮部尚書,後被賜死於獄中。龔書法師從虞世南,與褚遂良、、虞世南並稱初唐四大家。擅長繪畫,擅長人物、佛像、樹石、花鳥,尤其擅長畫鶴,能準確、生動地表現鶴的形態和神態。沒有作品代代相傳。

書法造詣

薛繼興與凱叔第壹次看到張懷瓘在開元中期撰寫的《述段》被編入《能品》後,立即說:“書學是壹位好學者,特別美麗迷人,他的皮膚和肉體有他老師的壹半好。可以說河南貢是高足的,這在當時是非常珍貴的。”杜甫曾經看到普贊寺碑文的三個大字,筆法蒼勁有力。曾有壹首題為《望薛少保書畫壁》的詩,贊雲:“擡頭不見低頭見。三字沈郁,龍馬糾纏。”董侑的《廣川書跋》承傳於唐,並將其視為褚氏家族的直系繼承人。在它的第七卷中有這樣壹句話:“薛基在書中,他得到了歐洲、俞、楚和陸()留下的墨水,所以他可以依靠法律。然而,他的老師繼承了血脈,他與楚國關系密切。至於用筆要纖細清晰,我不想成為壹家人。”“筆力纖瘦”是壹種刻意的時代風格,尤其是雪姬,他的表妹雪瑤就更不豐滿了。嵇的書法出自褚氏家族。雖然有新奇的東西,但他不可能成為沈峰。但由於“石鼠之超效,其恥於隋誅之隱”,他未能脫去楚國家族的規模,獨自成為壹名軍人。排在“初唐四家”之列,其實是遜色的。因此,那些附屬於姬歐,虞和楚的人,以及那些寫書的人都在努力獲得偶數!現存《信義禪師碑》為嶽所作,神龍二年(706年)立於長安。

褚遂良

褚遂良(公元596 -658年)是初唐時期的書法家。字登山,生於錢塘(今浙江杭州)。貞觀末年,他和孫昌戊己受唐太宗之命輔佐。當高宗是河南公爵時,他被稱為“楚國河南”。這位官員去了尚書的吏部,尚書的右仆射死了他。後來,因為他反對李智麗擁立武則天為皇後,他被貶到甘州(今越南清化省)任刺史,壹年後去世。書法家歐陽詢、智勇、二王和韓立對禮碑了解最多。這座紀念碑書法精美典雅,以其精細和厚度而受到稱贊。褚改隸書為楷書,使書法臻於完備,秀麗華麗,素有“青綠婉約,羅棋無敵”之稱。他還善於鑒別二王的原作,是當時的權威。流傳的書法作品有《易闕佛龕碑》、《孟大師碑》、《雁塔序》、《大字經》、《方碑》、《枯樹賦》、《太宗悼亡書》、《倪寬贊》、《清娛墓誌》等。梁青梁的《書評》說他:“楚的書空靈瘦硬清,是壹部佳作。然而,它是輕浮的,不太冷靜,所以過去有壹個關於輕狂後學習的討論。”流傳下來的舊唐書八十卷,新唐書壹百五十卷。

歐陽詢(唐代著名書法家)

歐陽詢(557-641),唐代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代著名書法家和官員,楷書四大家之壹,南梁正南將軍李歐陽之孫,南陳將軍歐陽幹之子。他生於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

歐陽詢與同時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初唐四大家。因為他的兒子歐陽通也擅長書法,他也被稱為“大歐”。

他和虞世南都是初唐時期以書法著稱的大家,二人並稱為“甌越”。後人在書中看到了危險,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最方便的,因此被命名為“歐體”。

代表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生日碑》《花都寺碑》等,行書有《鐘尼蒙點帖》《行書千字文》等。他對書法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包括書法作品八法、教學方法、用筆理論和三十六法。由花都寺佛塔高僧題寫的《禹貢公文彥博碑》和《皇甫生日碑》被稱為“唐代第壹楷書”。

書法理論

教授公式

每壹筆都要方向正確,力度縱橫,靜心深思。判斷字情時,各方均勻停止,各方準備就緒;長短合體,厚度妥協;盯緊過程,疏而不漏。

我很誠實。最不忙的時候,忙就是失去;時間不能耽誤,慢了就傻了;不瘦,瘦時枯,不胖,胖時濁。最重要的是小心慢下來,自然地為身體做好準備。貞觀六年七月十二日,求書付良奴授計策。

八條建議

“歐陽詢八法”的書法理論有獨到的見解。明代李淳的“84法”和清代黃自的“92法”具有啟發意義。

余世南

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唐代詩人,浙江余姚人。父親李煜、哥哥於世奇和叔叔於吉都有同樣的名氣。於吉沒有孩子,市南收養了他,所以使用了“蔔式”這個詞。唐代皇帝楊迪為官過日子,當過弘文館的秘書監和學士。石遂為秘書監,並被封永興縣,世稱“於永興”或“於秘監”。授予卿光祿博士和史。清靜無光,專心讀書,累了再洗梳子。文章婉約,因名為《射徐令之仆》而出名。隋朝時,吏部尚書郎十年沒有遷徙。進入唐朝後,他參軍為秦政府的檔案室和搬到王子的中學。唐太宗建佑,弘文館學士,秘書監。文怡之死。唐太宗稱他的德行、忠誠、博學、文辭和書法為五大奇跡。手書魏王臺曰:“世南當世名臣,家世顯赫,今其雲亡,石渠東關無人。”他的書法剛柔並重,遒勁有力,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他的詩歌風格與書法相似,他的美充滿活力。作為近臣,有許多作品應該在宴會上訂購。他的代表作有《出塞》、《傑克少年行》、《怨歌》、《贈臨池竹壹系》、《蟬》、《風荷詠角》等。其中,後三首詠物詩(即《臨池贈竹》應作、《蟬》和《魏王侍歌風》應作)分別寫竹、蟬、風,牢牢抓住了詠物對象的特點,刻畫得相當生動。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之高,聲因高而遠,而不靠秋風,意思是君子當如蟬。集三十卷,今輯詩集壹卷(《全唐詩》第三十六卷)。

書法

虞世南的書法繼承了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的傳統,外柔內剛,筆法和諧典雅。他們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初唐四大書法家。《書經》列其書優劣,評雲:“蕭散而散,草真聽話,如羅輯交春,何鴻戲沼,故在(蕭)紫雲之上。”《杜安》壹書將其官方和行書列為精彩產品,稱其書“具有大令(王獻之)的宏觀規則,其中包含五方的積極色彩,顯示了其優雅的外表,智慧和勇氣。”靈修險峰林立,無處不在;遛草的時候,我特別偏心。和它的牙齒逃脫。“《蜀賦》雲:“永興超越,下筆如神,永不懈怠,不恥於世。”“《宣和書》卷八認為施南晚年官書在王羲之之後,再論歐與虞:“虞含剛柔,歐露筋骨,君子藏物,虞為上。”宋代黃庭堅曾以壹首詩贊美他的傑作《孔廟碑》:“虞書廟貞觀刻,花萬兩黃金購得。””李思貞評價他的書為《上下品》中的後書。

虞世南寫書時不選擇紙筆,但他非常註意坐姿和手腕的動作。他認為,只要姿勢正確,手腕無力,即使是厚紙和光頭筆也能得心應手,發揮創造力。

他的作品在元代很少見。除了帖,還有傳世書籍,如《孔廟碑》、《破邪論》,以及行書,如《汝南公主墓誌銘》、《蘭亭序》。《仿唐蘭亭三序》之壹,傳為虞世南墨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