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浙江“會稽山”中的“會”是“快”還是“鬼”?

浙江“會稽山”中的“會”是“快”還是“鬼”?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小說《浣紗皇後》時,他把浙江會稽山的“回”字讀成了胡。我認為這個讀者不對。《辭海》中“會稽”的註音是GUIJΟ,但解釋說:“相傳於霞是茅山(或山防)大會的諸侯,他因其功績而被封為爵士,並改名會稽山,這意味著會計。”從“會議記錄”或“會計”的含義來看,“會議”不應該讀作kuài嗎?“會集”的“會”應該發什麽音?

大連市沙河口區李兆江

會稽山,位於今天浙江省中部,古稱妙山(或茅山、方山)。據傳說,秦始皇統壹全國後,巡視南方,爬山看南海,並建立了壹塊石頭來贊美秦德,因此也被稱為秦王山。

縱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版的幾部常用字典,對於包含“會稽山”或“會稽”的單詞,大致有兩種發音方法,例如:

(1)《四角號碼新詞典》、《新華字典》和1988修訂版《辭源》均標為kuài(快)。

(2)1989版《辭海》(俗稱《新辭海》)標有貴;《漢語詞典》載有“回記”壹詞(原“回”字印成繁體“回”),表明“回”屬於第二個語音術語kuài,但加了“(今天的讀法是gu-)”。

kuáI和Gu這兩個讀音的基礎是什麽?根據標準化的要求,應該確定哪壹個為標準音?

首先,有必要說明“會”是壹個多義多音字。壹是“會”用於“開會”等。二是“會議”為“會計”等,讀作kuàI;第三個是古漢語“回厝”所用的“回”,讀作ku(引申)。以下僅為前兩類音義相近的對比分析,第三類忽略不計。

《說文匯補》說:“是的,我們會的。”這是為“會”而“會”,唐的“唐雲”被註釋為“黃外切”

《李周天官大哉》中說:“到年底,數百名官員將受自己的規則管轄。”鄭玄註:“是的,這是壹個大計劃。”另壹篇《李周·田·關曉載》說:“聽之有別,以欲而遇之。”鄭玄註:“要、將,指度量衡之書,月計曰要,年計曰將。”以上是說在古代,大宰和小宰必須每隔壹段時間召集相關人員對各自政府的收入和支出進行統計,每月壹次(月底)稱為“耀”,每年壹次(年底)稱為“會”。與此類統計數據相關的文件和書籍也被稱為“想要”和“將要”。“會計”之名由此而來。“會”字也有“會”的意思,所以段玉裁在《說文》中賭“會和合”:“會計師謂之和,兩者不異。”這個意思應該與第壹種具有相同的聲音,但為了將這種特殊的含義與“會議”的壹般含義區分開來,古人決定使用另壹種類似且略有不同的聲音。陸德明《經典釋唐》中的註解是:“古為外切。”壹旦規定了,“會議”和“會計”的發音就不能再混淆了。

那麽,哪種讀音與“會稽山”的“會”直接相關呢?古人是如何註釋的?

先看“會稽山”的名字。《史記·夏本紀》雲:“禹將為江南諸侯,功成身崩。因為他的埋葬,他被命令做記錄。審計者,會計師也。”《越絕書·越絕外傳》中說得更詳細:“虞始憂民而存水。去大嶽時,他去了茅山,壹個大會計(壹個作記錄的書),他賢良有功,所以他改名叫茅山嶽會稽。”原來,會稽山的名字與於霞在此山會見諸侯建功立業有關,而“會稽”就是“會計”,因此將其山命名為“會稽”是完全符合邏輯的。“會議記錄”的“會”字自然應該與“會計”的“會”字諧音。故《李周夏官誌方氏》雲:“(揚州)其山城名惠濟。”《左傳·哀年》雲:“守之於會稽。”陸德明的《經典釋文》註釋為:“會,切古外。”

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會”和“會”的古音——黃外切

“會計”的“會議”

┝古發音-古發音

“會見”的“會見”┙

這裏有壹個問題:當“黃外切”轉換成現代發音時,它應該讀為huài(壞),而“惠和”的“惠”的現在發音讀為Hu;“古外切”轉換為現代讀音時,應讀作guài(怪),而“會計”的現在讀音讀作kuài。兩組古今讀音的差異是如何過渡的?

先看“會”的“會”。從唐代孫匡的《唐雲》到宋代的《廣韻》和《集韻》,都讀“黃外切”,屬於消音韻(元音為uài),但在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中,改為“齊”,與“惠、惠、賄”相同。後來,明、梅的《左穎詞典》被寫成了“胡對切”,清代的官方韻書《音韻贊微》被寫成了“胡咀”,相當於讀了今天所有的音。就這樣,“會”的“會”完成了從huài到HUI的過渡,直到今天也從未改變。

“會計”的情況相對穩定。明代詞庫仍為“削古”,清代音韻改為“削實”,元音未由uài變為uì。直到1918(民國七年),舊教育部校訂出版的《全國語音詞典》中,改為音標後的註音仍為“ㄡㄨㄞˋ”(guàI)。然而,變化終究還是發生了。《辭源》出版於1915(民國四年),在“會計”的意義之前,出人意料地被標上了壹個新的反切“外出”。當“古”字變成“屈”字時,它的首字母從不送氣的“健”的G變成了送氣的“Xi”的K。整個音節完成了從guài到kuài i的過渡。這種變化在以前的韻書中是找不到的,它必須來自英語口語中的實際發音。到了公元1941年(民國三十年),夔字終於被原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委員會編纂的《漢語新韻》采用,獲得了合法地位,直到今天也沒有改變。

那麽,“會稽山”的“會”呢?原來,作為壹個山名,“會稽”既然直接脫胎於“會計”,其“會”字自然應該讀作ku à i .然而奇怪的是,1945年出版的《漢語大詞典》對“會計”和“會議記錄”的讀音進行了區別對待:“會計”的“會議”壹詞被標為“?ㄨㄞˋ(kuàI)”《會稽》中的“會”標為(桂)。這個ㄡㄨㄟˋ音的來源不明,根據“名隨主便”的原則,它可能取自會稽山的當地方言(紹興和諸暨的“惠”發音像古)。這種聲音的影響成為今天《新辭海》和《漢語詞典》對“會稽”註音的基礎。但是,這種方言音是不夠的。”會計”和“會稽”的意思相同,而後者是由前者直接派生出來的,所以讀音應該是壹樣的。人為標註新音白白增加了人們的記憶困難,不符合語音規範化的要求。而且國家頒布的《普通話異讀字字表》也沒有采用“桂”的異讀。因此,“會稽山”中的“會”應由“簋”音代替,並以“簋”為標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