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養成課前預習,課後復習的習慣。
目前有些老師不註重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學生在新課結束後才知道自己學了什麽。這樣毫無準備的教學是達不到最佳效果的。預習就像火力偵察,可以讓學生明確這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重難點,帶著問題上課,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比如在教古詩《遙望天門山》的時候,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課前我安排學生按照“畫、問、析、答、提”的要求預習課文。要求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試著畫壹張圖來反映詩的內容,並在課堂教學中提出“妳為什麽這樣畫”的問題,並就此與學生廣泛交流,讓學生理解詩所表達的意境,大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可見,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課後就會忘記。所以壹定要註重學生復習習慣的培養。只有及時復習當天所學內容,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也能幫助學生將平日所學零散知識系統化、組織化,彌補知識短板。
第二,養成認真思考,專心學習的習慣。
“語文是思維的品質。”不能主動思考,就學不好語文。在課堂教學和課後輔導中,要註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在學習中不依賴他人,盡力解決問題。所以,要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敢於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當然也包括與教師需要的答案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的意見。教師不應輕易否定各種不完全符合設計意圖的想法和做法,而應能敏感地把握學生思維中的合理成分,進壹步引導學生深入討論,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充分表揚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熱情,讓學生真正嘗到獨立思考的甜頭,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頭腦只能成就事情。”學習也是如此。在課堂上,學生如果“在課堂之外”,是不可能學到知識的。因此,要註意培養學生專心學習的習慣;在課外學習時,老師和家長也要引導學生克服邊學習邊玩耍、邊學習邊吃飯等不良習慣。從而把好習慣帶到課堂上。平時也要開展在特定時間內完成特定任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逐漸養成專心學習的習慣。
第三,養成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往往由老師總結或由尖子生回答,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和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會充滿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才會充滿成長;把創造力還給老師和學生,教育才會充滿活力。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素質的主陣地。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註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自由閱讀,熱烈討論,談談自己的感受。比如在學習《再見,親愛的人》這壹課的時候,熟悉這篇課文的人都知道,這篇課文的前三節都是用“告別——記憶——抒情”的思路來寫的,所以學生可以精讀第壹節,然後“從幫助到放下”,這樣就可以自學第二節和第三節了。所以我在教這門課的時候,設計了第壹段作為例子來教。我總結了“三步走”學習法:“層層學習,理清順序”——“抓過去,了解‘親戚’”——“讀課文,感受感受”,然後讓學生用這種方法自學第二段、第三段。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自主學習意識強,全部按照自己的意願積極參與學習。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指導來提高。這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自由交流個人所得,競相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參與課堂活動的樂趣。從而逐步使學生形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第四,養成獨立完成作業和自我評價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尤為重要。要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必須始終堅持,嚴格要求。例如,在妳做作業之前,妳應該準備好所有的學習用品,如書籍,筆記本,鋼筆,尺子等。,而且妳要先復習當天的課或者和作業相關的內容,然後再認真獨立的完成作業。如果是做假期作業,首先要制定壹個做作業的計劃,每天完成壹定量的作業。寫完作業後,要認真檢查,發現錯誤要及時改正。做作業時,妳應該寫得工整,把紙擦幹凈。教師要通過嚴格的要求,逐漸將其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從而形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很多學生做完題,讓老師和家長檢查評價。這有好的壹面,也容易養成依賴思想。在學生的學習中,要逐步把這種熱情引導到自我評價上來,讓他們形成自我評價的習慣。比如生活中,我讓學生寫完作業後檢查,發現問題再看書、查字典,查例題做出正確評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如果老師和家長能長期這樣要求,就能形成這樣好的作業習慣。
第五,註重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
學好語文,光靠課內閱讀是不夠的,還要看壹些課外讀物。課外閱讀有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思想素質。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有時會有強烈的動機去進壹步探究文中涉及的某個問題。例如,在學習了“太陽”這篇文章後,學生們渴望了解太陽黑子、黑洞、臭氧層等。在了解了太陽的大小、溫度、與地球的距離以及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之後。他們渴望閱讀更多關於太陽的文章,了解更多關於太陽的知識。於是我向學生們推薦了《1001宇宙之謎》這本書,並指導他們閱讀。比如學習了爬山虎的腳,學生很可能會對“奇妙植物的腳”這個話題感興趣。教師要引導他們積極查閱資料,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各種渠道更多地了解奇妙植物的腳。在教學中,我有計劃地引入植物學百科的課外讀物,並提供壹些關於其他植物的腳的圖片給學生看,引導學生閱讀,實現“閱讀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延伸和補充,從而使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成為壹個有機的整體。這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從而形成了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第六,培養學生靈活思考的習慣。
教師在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其他良好習慣的同時,應采取積極措施加強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形成創新習慣。良好的創新習慣會成為其他習慣的有益補充,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第壹,利用教材的示範性優勢,培養靈活思維。借助教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探索文本中神童、科學家、發明家的思維軌跡,從而欣賞靈活多變的技巧。比如《稱大象》壹文,介紹了年僅七歲的曹沖,敢於突破成人思維的束縛,創造性地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稱大象的方法。在教學中,我首先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用替身來演示曹沖的方法,讓學生明白曹沖用的是等價交換法,就是把重量相等的石頭和大象進行交換。這個修改解決了原本很難解決的問題。這時,教師要進壹步啟發,引導學生評價和重新適應曹沖的方法,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創新。第二,尋找課本中可以想象的空白。比如在《落葉歸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課文中的空白處入手,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預測課文中未知的事物。文章裏寫到,蟲子把落葉當房子,螞蟻把落葉當船,小魚把落葉當傘。這三個小動物在房子裏、船上、傘上做什麽,文章裏沒有寫。這些地方允許學生自由想象。老師通常會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想象事物,學生會逐漸養成良好的創新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