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誰是第壹個發現癌癥病毒的人?

誰是第壹個發現癌癥病毒的人?

癌癥壹詞最早是由希臘著名醫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0年)提出的,他被譽為“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使用“癌”和“癌”來描述非潰瘍性和潰瘍性腫瘤。在希臘語中,“癌”和“癌”都指“螃蟹”。之所以用這樣壹個詞來命名這種疾病,是因為癌癥是擴散性的,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螃蟹的鉗子到處張開。癌是最常見的癌癥類型。

“癌癥”壹詞開始具有現代意義,最早發表於日本太田廣澤於1792年出版的《選藥新書》。在本書中,“癌癥”被用來翻譯荷蘭語kanker(高柏,1996: 220,240)。然而,在1915中,松井石根在《大日本國語辭典》中說“癌”是“癌癥”的縮寫(石佑威,:1998: 13)。似乎在那個時候,甚至可能在此之前,“cancer”可以縮寫為“癌癥”。因此,具有現代意義的“癌癥”壹詞是從日本傳入中國的,估計是在19世紀初。上面1918的例子可能不是最早的。

同時,這是在19世紀中期,但在中國是另壹種情況:癌癥不被稱為癌癥,而是稱為癰和癰。1857年,本傑明·霍布森(1816-1873),西醫簡介:“直腸癰生於肛門上壹至兩英寸之間,這是罕見的,也是無法治愈的。”(見《西醫概論》第二卷,上海:仁濟醫光。《幕末醫學書》第二期,東京:冬季至日研究,昭和61年,第77頁)“直腸癰”,即直腸癌。在《西醫概論》壹書所附的英漢雙語目錄中,有“癌,癰之論”(同上,第162頁)。“癰”和“癰”原本是中醫術語,何新也說:“癰的理論是基於中土之名。只有乳房膿腫與中土相同,其余各不相同。”(同上,第壹卷,第109頁)

那麽,中國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用“癌”字來代表癌癥的呢?《漢語大詞典》和《漢語大詞典》註“癌”所列書證均選自魯迅先生1925年寫的壹封信。從這個書證來看,魯迅當時已經用“癌”字來表示癌癥了。史有為(1998: 12)說:“直到20世紀20年代前後,中國才決定用‘cancer’來翻譯癌癥。例如,《英漢韋氏詞典》(1923)用‘癌癥和癌癥’來註釋癌癥。”在比韋氏詞典早五年出版的參考書中,我們還發現了“癌癥”壹詞的用例。1918孔慶來、吳德良等主編的《植物學大辭典》(商務印書館,上海)。,有壹篇文章“白屈菜”,下面寫著:“這種植物有毒,但其地下部分可用作治療胃癌的藥物。”

後來,在臨床醫學上,人們把癌癥稱為“腫瘤”。現代的理解是,顯微鏡是從19世紀開始發明的,特別是在德國病理學家virchow提出腫瘤細胞學理論之後,為現代腫瘤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半個世紀以來,經過各國科學家的共同努力,現代醫學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從細胞到分子,從基礎理論到診斷、治療和預防,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有無數的腫瘤局部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局部熱療和局部栓塞化療...在選擇方面,改變固有的傳統觀念和治療模式,消除學科和學術門戶之間的壁壘,為患者提供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是關鍵。

對此,全軍腫瘤放療中心主任夏廷義教授以6543.8萬+年的放療發展為基礎,以近20年的長足進步為基礎,以打造“中國放療真正品牌”為己任,率先開創了以現代放療技術為主導、高劑量、短療程為特色的腫瘤綜合治療新模式。他對早期腫瘤實施了高劑量無創放療,對中晚期腫瘤實施了全身選擇性放療加藥物靶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