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根據使用頻率將“林蔭大道”列為推薦詞條。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2005年修訂的《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推薦使用‘林蔭道’壹詞,不推薦使用‘森林陰道’。”東吳大學語言委員會委員、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漢語言文學學科帶頭人曹偉在接受采訪時解釋說,“林蔭大道”是指樹木遮住太陽形成的道路,“森林陰道”是指後面有太陽的道路。這兩個詞都可以用,但意思有些不同。壹個強調樹的遮陽,壹個強調太陽的背面。現在已經被混淆成常用詞了。
曹魏說,這兩個字對錯不好說,但嚴格來說,應該用“大道”這個詞。首先,《現代漢語詞典》將“林蔭道”壹詞列為推薦詞條,而林陰道為非推薦詞條,可見林蔭道的使用社交頻率高於林陰道。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在選擇易混淆詞作為推薦詞條時,詞匯使用頻率是第壹參考標準。
就文化傳承而言,秦漢以來就出現了“大道”,而“林陰道”只出現在唐宋時期。從構詞法和句子結構來看,“林蔭道”有遮蓋的意象,而“森林陰道”則傾向於過分背對太陽,顯然前者更能形象地表達意思。
曹魏還說,編書的人肯定不是大學老師,“樹蔭”讓人想起樹,表意功能明顯更好。建議小學課本全部換成“林蔭路”。
觀點主鍵
教科書作者
“樹蔭”有兩種讀音,防止混淆,成為“森林樹蔭”
“真的有很多人不知道林吟大道上的‘陰’是‘陰’還是‘陰’。但小學教材中對林吟大道的使用是根據中文出版社1998出版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修訂的。”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委、特級教師、金陵中學實驗小學校長楊新福向記者詳細講述了《林吟大道》的修改原因。
“前面的‘林吟大道’寫成了‘林蔭大道’,但是這個字裏的‘陰’字有兩個讀音,第壹個和第四個,而且是不同的字。這種讀音不同的詞有400多個,經常發生矛盾。為了規範和統壹語言,國家語委於2月1985公布了《普通話異讀詞讀音表》。這樣,“林蔭道”的“樹蔭”就能讀出第四個音,最後都讀出了第壹個音。“林蔭道”的“陰”和“陰”成為壹個讀音。而‘陰’在表示隱賞之意時讀第四音,如‘蔭’、‘封妻影’。那麽,為什麽最後要把《樹蔭》、《林蔭道》中第壹個音的“樹蔭”改成“樹蔭”呢?其實說到底是為了避免混亂。
1997年,國家語委出版了《語言文字規範化手冊》,隨後1998+05438+10月,語言出版社以此文件為基礎出版了《現代漢語規範化詞典》,其中“林蔭道”、“樹蔭”等詞全部改為“林吟大道”、“樹蔭”。由於“陰”和“陰”是同音異義字,如果去掉前綴後直接用“陰”,就不會有“陰”的第壹聲,不容易出錯。"
“很多家長對現在的教材用詞有疑問,主要是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認為教材不對。但對孩子來說,如果直接學的是‘林吟大道’,就不容易再迷茫了。”楊新富校長說。“根據漢字教學、漢字信息處理、出版印刷、詞典編纂等需要。,字符需要標準化。生活在變,漢字的使用也在變。這種變化應該可以理解。”漢語教材按照國家語委發布的語言文字規範編寫,符合國家標準。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