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階段是慢性腎衰竭的代償期。腎臟輕微受損,但它可以清除蛋白質代謝後的垃圾。作為評價腎功能的生化指標,血肌酐為1.6 ~ 2.0mg/dl(133 ~ 177mol/L),血清電解質穩定,男性患者血紅蛋白不低於110g/L,臨床上常無明顯癥狀。
第二個時期,氮質血癥期。蛋白質代謝後腎臟不能完全清除垃圾,有害代謝物開始積累,導致壹系列中毒癥狀,如疲勞、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貧血等。血肌酐為2.1 ~ 5.0毫克/分升(186 ~ 442摩爾/升)。如果不註射促紅細胞生成素,貧血會逐漸加重,血紅蛋白可為60 ~ 90 g/L,血清電解質和尿酸均異常。
第三階段,尿毒癥早期。腎臟清除體內垃圾和排出水分的能力明顯下降,臨床癥狀明顯加重。此階段血肌酐為5.1 ~ 7.9mg/dl(450 ~ 707mol/l)。
第四階段,尿毒癥。慢性腎衰竭終末期,此時腎功能基本喪失。臨床上酸中毒、水電解質紊亂癥狀嚴重,全身所有器官均可受累。血清肌酐高於8毫克/分升(707摩爾/升)。臨床上應積極進行透析準備,如動靜脈內瘺、糾正酸中毒和水電解質失衡等。
上述評估腎功能的方法主要取決於血清肌酸酐水平,
然而,血清肌酐水平在許多情況下不能準確反映腎功能,例如當患者有明顯的營養不良、長期素食、各種骨骼肌疾病、因癱瘓而長期臥床、嚴重肥胖或身材極度矮小等。此時,有必要使用“內生肌酐清除率”(Ccr)來確定腎功能損害的程度。
慢性腎臟病患者可以通過監測血肌酐和肌酐清除率及時了解自身的變化趨勢,從而清楚地了解治療情況。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疾病會直接威脅腎臟的健康。如果您感染了此類疾病,還應定期檢查血清肌酐和肌酐清除率,以了解腎功能的變化,防止進展緩慢並及時保護它。
慢性腎衰竭並不是人們所說的“腎虛”。腎虛腎虛理論屬於中醫理論範疇。中醫的腎觀是功能觀,中醫所說的腎是西醫對腎的腎實體和各種生理功能狀態的總稱。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為五臟六腑之本,藏精藏氣,生髓生腦,是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源泉,也是五臟六腑功能和生命活動的基礎。中醫對腎的認識是有機的、辯證的,這在壹定程度上為西醫的腎臟病研究提供了壹個輔助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