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再見失敗者先生》中,阿呆用流利的孟加拉粵語唱了兩句鬼故事,馬冬梅拍了他壹巴掌說,不要侮辱我的偶像。從這壹巴掌的力度可以看出,粵語不好學。
雖然粵語很難學,但是很多人覺得粵語很好聽,粵語歌也很好聽。平時和朋友聊天,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香港?氣氛如何?遊泳有什麽不好?褪色?鴨子運輸?壹艘船?妳怎麽了?,不僅僅是因為旋律。
騎車去廣東的壹大收獲就是學會了粵語,沒被扇過耳光。雖然不像當地人那麽地道,但大部分交流還是可以應付的。作為壹個粵語小學生,我覺得粵語好聽主要有三個原因。
壹:粵語聲調多。普通話有四聲,粵語有九聲。至於這九個聲調怎麽說,妳可以學著用粵語來數,394052780,正好是粵語的九個聲調。粵語的九個聲調中,除了第壹聲和第二聲與普通話的聲調相同外,其余七個聲調在普通話中都找不到。這九個鍵從最高鍵到最低鍵,所以聽起來起伏不定,抑揚頓挫,層次感非常明顯。粵語本身的音調就像壹段旋律。當它是譜裏的旋律,自然就好聽了。
聲調調制的另壹個作用是減少同音字。普通話有壹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同音字太多。小學時從拼音學來的普通話,有23個聲母,24個韻母,4個聲調。理論上,它可以有23 x 24 x 4= 2208個發音。粵語有19個聲母(比普通話少四個舌),53個韻母,九個聲調,理論上可以有19 x 53 x 9= 9063個讀音。從這個圖可以看出,粵語的發音豐富度遠遠大於普通話。據說《嘰嘰嘰嘰嘰嘰》是偉大的語言大師趙元任寫的。在普通話中,吉吉吉發音,在粵語中,它是鬼給吉給蓋給。比如這八個字,物、房、城、世、適、考、咬、式和普通話是同壹個讀音,粵語卻是八個不同的讀音。粵語中的很多元音都是普通話中沒有的。比如誇張高潮前的部分全是“oi”韻,而我就是喜歡妳基本全是“eoi”韻。
二:我覺得是因為粵語沒有降調,類似於普通話的第四聲。我查過國內壹些主要方言的聲調,粵語是唯壹沒有降調的方言。它的九個音都比較平。降調給人的感覺是聲調較重。武漢話聽起來不夠友好。壹個原因是它摔得太重了。但是在閩南,漳州人講究,泉州人講究,漳州人說泉州人講話不好,或者說我們好厲害。這個問題等我把那些漳州朋友屏蔽了之後再反駁。
三:我覺得是最重要的壹點。粵語保留入聲。入聲在今天聽起來很奇怪,因為入聲在普通話和北方方言中已經完全消失了(山西、河南的晉語除外,據說和客家話很像)。但在所有南方方言中,入聲調基本保留。
入聲是那種發音很短,以爆音結尾的聲音。比如“十”字在粵語中讀作sap2(數是調值,12345相當於do re mi fa so),而zap2在閩南語中發音,P的音不破,阻礙了氣流。這和英語中丟失的發音很像,比如九月這個詞。讀的時候不會發sep的p音,但是明顯會有壹個p的閉口來阻擋氣流,使得sep這個音節很短。再比如坐下。無論妳的發音有多標準,都發不出sit的T音,但是有T音的嘴肯定是有的。T音阻擋了氣流,讓T音很短。此短語中sit的讀音與粵語中“舌、薛、盜”的讀音相同。
日語發音的提升,還有很多日語漢字的發音,也是受漢語入聲的影響。比如在學校,日語讀gakkou的時候,中間有壹個促音,和入聲壹模壹樣。單論“學”字,hok用粵語念,gaku用日語念。因為薛是入聲,有壹個韻母K,日本人不會發這個不發音的K,就幹脆把不發音的K變成ku,發成定音節。再比如“石”,粵語讀sek,日語讀seki。日語中大多數入聲詞的發音都是這種情況,比如六、七、勁、雪、房、獸等等。所以語言是相通的。P\t\k是粵語的三個入聲,也是古漢語的三個入聲。
入聲是中國人的壹大發明。它最大的兩個作用是減少同音字,豐富情感。入聲字短小、鏗鏘、有節奏的發音特點,決定了它能產生豐富的情感效果。最大的體現在詩歌裏。今天很多詩用普通話念就沒有韻味了,比如嶽飛的《滿江紅》,柳永的《林玉令》,都是押韻的。白居易寫了《長恨歌》和《琵琶行》,每當他悲傷時就用這首詩。這些押韻的詩用普通話讀起來很簡單,但用粵語讀起來很有趣。
我覺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曹植的《七步詩》。這首詩是語文課學的,讀起來不押韻。“煮豆盛湯,發酵醬油以為汁。蜂蜜在壺下燃燒,豆子在壺中哭泣。這是同根生,急不得互相炒。”汁,泣,急,壹字押韻,感情聽起來平淡。但如果用粵語讀,果汁、哭泣、焦慮分別讀zap5、jap5、gap5,三者都是最高音,雄渾、陰郁、悲壯。被自己的親哥哥逼著那麽做,如果我是妳,我肯定會寫在韻裏,何況曹植。在用粵語讀這些押韻詩的時候,妳會明顯感覺到那種傾註在韻腳裏的興奮或蒼涼,是普通話永遠讀不出來的。
許多不押韻的詩也是如此。小時候語文課學詩詞的時候,發現很多詩詞不押韻。當時不知道原因,以為古人是這麽寫的。現在終於知道這就是音變的原因了。很多普通話、粵語、閩南語不押韻的詩,押韻都很好。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杜甫的《春望》,“雖國破,山河長存,草木春復綠。傷心之態,不禁淚流滿面,鳥語驚人,離愁恨。戰爭持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十萬黃金。我撫摸我的白發。它已經變得太薄了,再也裝不下發夾了。”深、心、金、釵,這首詩永遠是四句,出現了三個押韻。這首詩如果用粵語朗讀,很押韻。這四個字分別是sam,sam,gam,zam。這是因為在普通話的形成過程中,不僅入聲消失了,還有壹些元音,如-m,都屬於-n,“sam55”在粵語中發音,“xim33”在閩南語中發音,在普通話中就變成了“xin55”。
現在普通話中的“京”字來源於粵語,原字為“京gaau35 dim22”,但由於普通話中沒有-m的韻尾,所以只能翻譯成類似的定字。由於發音相似,有些作詞人,如林、、,有時把-m和-n當作壹個韻。畢竟音樂歌詞沒有古代人對寫詩的要求那麽嚴格。這是普通話只有24個元音,粵語有53個元音的重要原因。閩南話發音比較寫意,廈門話有87個元音。
粵語好不僅僅是因為語音語調,更是因為它的古老。說到粵語的古風,很多人會覺得奇怪,因為印象中,粵語是廣東人和港澳人說的。時尚又洋氣,怎麽可能是古代?這是因為歷史上中國北方壹直被外族入侵,中原人民為避亂不斷南遷。中原人民在壹次次南遷後,把自己的語言帶到了南方,這些語言與南方的地方方言融合,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各種南方方言。唐代大詩人遊歷溫州後作詩說:“北方人避胡多在南方,南方人仍可談金。”所以,今天南方的粵語、閩南語、客家話、吳語、徽語,都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元素。宋代官方字典《廣韻》,當時是以開封話為標準讀音編寫的,現在普通話配不上,粵語大部分可以配。
最能體現粵語的古體詞有:吃叫菜,喝叫喝,走叫走,跑叫走,喜歡叫,也叫,穿叫,脫叫,衣服叫襯衫,臉叫臉,脖子叫脖子,恨叫恨,警叫信使,錢的單位是文。這些都是文言文。粵語中有很多常用詞,非常古老。就舉幾個例子吧。
最常用的助詞“的”在粵語中讀作“避諱ge33”,出自《詩經》:“叔善射諱,亦善避。”這首詩的意思是叔叔非常擅長射箭和駕駛。避開就好。但是這個詞通常寫成“?”其實“忌”就是正字法。
——他的名字叫“Qukeoi 35”,在唐宋詩詞中用得很多。求去哪兒這麽清楚,因為有源頭活水。壹般寫作“保證?這個詞就是“運河”。
——看它,叫《見太35》,《說文解字》:“見,眼小而闊。”看到的是近距離視覺。
——我想叫它“陳南35”,出自《詩經·瀟雅》:“妳不想回家嗎?是用來當歌扇娘的。”這首詩是壹個忙碌的公務員寫的。他說,我不想回家嗎?我每天都忙得脫不開身。唉,我就做壹首童謠,用來懷念家裏的媽媽。
——叫“貝35”,出自《詩經》?風》:“如果妳是個孩子,為什麽會尷尬?“我該送那個漂亮的女孩什麽呢?這也是我壹直在思考的問題。壹般寫成“給”,正字法是“給”。
——車站叫“企kei35”,《漢高祖實錄》:“官兵皆山東,日夜盼歸企。”
——累就叫做”?桂22《三國誌》:“弊?人,盡管水旱災害,數百萬人不為國所用。”
——腿叫“髭貝35”,這古文好黃,不細看。《戰國策》:“先王髭須加妾,妾累伏於身,妾太重。為什麽?”
-選擇呼叫"?Gaan35、《三國誌·袁紹傳》:“愛包容壹切,無所不為?選吧。”這就說明袁紹心胸寬廣,客人來訪可以通融,不擇人。
——聊天叫“嘿?King55 gaai35、《莊子·吳旭·歸》:“昆弟之親?!貨幣的門檻是什麽?妳想逃跑嗎?水蛭?脂肪核心?克路鸛左?“這個詞是?瘦?/p & gt;
-旁邊叫“GAK2LEI 11”,蘇東坡《浣溪沙》:“層層麻葉?葉廣,他在壹個村子裏煮蠶繭,聞起來很香。籬笆嬌媚,絲娘扭。”
——吃火鍋叫“邊爐da35 bin55 lou11”,元代詩人呂澄寫《瀨河亭集》:“十月開小亭,乍暖還寒,邊爐上坐壹燈群。”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以粵語為代表的南方各種方言,對古漢語的繼承和保存做得很好,不僅在詞語方面,而且在聲母、韻母、發音特點、發音方法等方面都做得很好。
古本身就是壹種美,就像蘇州方言,吳儂軟語的代表。所有聽過蘇州話的朋友都會感嘆蘇州話有多好聽,尤其是蘇州人把“不”說成了“福”、“哉”。蘇州話最美的時候是蘇州姑娘說蘇州話的時候,哪怕壹個字38塊錢,我也願意聽。
以上是我覺得粵語好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