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頌》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花”的第三篇課文。這篇文章也是借花喻人——看似寫花,實則反映人,但比本單元第二篇《種下壹朵向日葵》更含蓄。作者用詩意的語言,字裏行間都是對花的欣賞和贊美,隱藏著作者對美和光的渴望和追求。文字優美,意味深長,發人深省。
學校和學生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文章的感受逐漸接近作品本身所傳達的思想感情。通過各種形式的閱讀、討論和理解,他們應該能夠形成壹個大致的認識。而且四年級的學生有壹定的自學能力。教師要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他們談自己對文章內容的個性化感受。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練習帶著感情讀課文。
2.根據學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誦喜歡的段落。模仿第壹人稱和擬人的壹段話。
3.學習這篇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結合“筆下之花”寫壹篇關於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課文中出現的生詞。
教學過程:
壹、聯系生活,激發興趣引入。
同學們,妳們喜歡花嗎?為什麽喜歡?
妳能背誦壹首描寫花的詩或文章片段嗎?
有壹個著名的黎巴嫩詩人,他和他的同學壹樣喜歡花。他對花有哪些獨特的感受?今天,我們將學習紀伯倫的壹篇文章《花頌》。(板書題目)
課前,老師安排學生查字典,記錄“用”字的幾種含義。誰來說說?
(“詠”在字典裏有兩種意思:壹種是按照壹定的音調慢慢讀唱,比如“唱”;第二種是用詩歌來形容,如《詠梅》)
《花頌》中的“頌”到底是什麽意思?我們理解課文內容後再解釋。
二、聽課文錄音,感受語言之美。
現在,請聽錄音並跟讀。聽壹聽,記下妳不認識的單詞。
第三,在同壹個地方讀對方的課文,互相指正。
想壹想,妳讀過什麽?
大聲朗讀課文並理解它。
1.練習朗讀,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思考原因。
2.群體交流。
3.和全班同學交流。談感受時註意引導學生談個性化感受。
引導學生理解:
(1)想象大膽,驚嘆:“我是壹顆星星,從藍天落到綠地毯上。”
(2)仔細觀察生活:“我是朋友之間的禮物,是新娘頭上的皇冠,是活人給死人的禮物。”
(3)豐富優美的文字:可以看到很多自然的段落。隨機指導學生帶著感情大聲朗讀每壹段。
第五,體驗情緒,闡述話題。
1,“我會壹直仰望天空,不是為了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為了看到光明。”怎麽理解?
2.作者為什麽要寫這首《詠花》詩?
3.題目中的“勇”字是什麽意思?
六、個人練習帶著感情大聲朗讀。
1,名為樂讀。
2.分組閱讀。
七、加深理解。
同學們,把課文看了很多遍有什麽感受?
提醒學生可以用多種形式表達讀後感,如用幾個成語概括,引用壹首詩或壹個詞,或畫壹幅畫,唱壹首歌,跳壹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是壹篇意味深長的散文,作者的文筆很有美感,四年級學生很難讀懂。針對課文的這壹特點,采用多種形式的閱讀來品味詞句,從而突破難點。19世紀英國著名文學評論家拉斯金說:“每壹部偉大作品的本質永遠無法解釋清楚,因為它好,所以它好。”所以,在教學中,我沒有把文本分解成碎片,而是尊重學生的個體理解,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幫助學生理解文本,讓學生在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閱讀中感受作者的內心感受。
評論:
1.把握語言和文字,體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壹。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壹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花頌》的設計者以語言為載體,重視學生多種形式的閱讀和感受,尊重學生的親身體驗,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揣摩語言所傳達的美好情感,陶冶和感染學生,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
2、扣題目,深入了解作者的情緒。設計師不是像往常壹樣引導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而是先設置疑點,在學生充分閱讀理解了課文內容後再理解題目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
3.在教學設計的最後,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談感受,讓學生全面打開感官,全身心投入到對文本的理解和解讀中。
《花頌》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花”的壹篇主要課文。作者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表面上看,這篇文章是關於花的描寫。其實作者是在用花來形容人。作者已經與花融為壹體。詩性的語言充滿了對花的欣賞和贊美,蘊含著作者對美和光的渴望和追求。文字優美,意味深長,發人深省。《花頌》可以理解為“花的歌唱”,讀全文更像是花的告白。
設計理念: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他們獨特的閱讀體驗。我們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探索,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自悟,再去體會如何讀好,讓孩子“口授我心”,聯系語境去閱讀和欣賞,這就說明了閱讀促進啟蒙,啟蒙促進閱讀。
教學目標:
1.自學本課9個生詞,能夠正確發音,記住字體,書寫美觀工整。能夠理解特定語言環境下的詞義。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3.學習這篇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用第壹人稱和擬人的方式寫壹篇關於花的想象作文。
教學重點:抓住關鍵詞理解句子,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對“我總是仰望天空,不是為了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學過程:
壹,問題解決的引入
1,直接展示題目。
2.“勇”是什麽意思?點名回答。
3.念花其實就是念花,那麽題目可以改成念花嗎?
(同學們簡單說說自己的理解。)
4.花的吟唱就是花的歌唱。花兒到底為我們唱了什麽?
【點評:從題目入手,帶著問題學習課文,是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的好方法。]
第二,第壹遍讀課文,學習生詞。
1,第壹次讀課文。
(1)請細讀課文,圈出課文中的生詞,並給每個自然段編號。遇到看不懂的字,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
(2)單獨練習閱讀,與同伴壹起閱讀。
(3)小組以喜愛的方式大聲朗讀。
【點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新單詞,培養自學能力。]
2.學生們都認真閱讀。妳學會課文中的新單詞了嗎?如果妳仍然有壹些困難,請四人壹組合作學習新單詞。妳應該通讀課文,並且不要忘記評論妳和妳的朋友是如何學習的。
3.我的朋友們渴望見到妳。看,他們都跑到屏幕前了。誰想當小老師帶我們去讀?(請兩名學生朗讀)
(1)顯示新單詞。藍天孕育著沈睡的禮物,吸引著人們啜飲聆聽。
(2)請小老師在前面讀。(老師隨機指導學生記憶單詞的讀音和形狀,理解單詞的意思。重點引導“屏”與“穆、墓”等相近文字的區別。)
(3)壹起讀單詞。
【點評:利用各種形式檢查學生對生詞的掌握和應用。]
4.寫新單詞。
(1)思考可以寫多少種新單詞?(說出學生的名字來回答。)
(2)寫這些生詞要註意哪些問題?
(3)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重點指導“禮物”的寫作。
(4)學生自主觀察練習書寫其他生詞,教師巡視指導。
(5)集體交流修改後,學生再練習寫作,同桌互查互評。
【點評:學生自評互評,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形成認真書寫的好習慣。]
第三,融入文本,整體感知
1,我們來靜靜的聽聽花兒都唱了些什麽。(按名字念。)
2.妳感覺如何?
3.隨機引導閱讀,理解內容。
(學習第壹段:能引導學生猜測地球說了什麽;學習第二、三段: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我”的變化;學習第四自然段:可以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談感受,體會花的美好意義;學習第五、六段:可以引導學生拓展想象力。我還能做什麽?學習第七段:可以討論的“我”的幻想是什麽?“我”追求的光是什麽?這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大膽發言;“追光”是“花”的崇高理想。這裏可以及時引入作者的壹些信息,實現文字用花來形容人的特點。)
【點評:教學中設置情境,師生* * *同文入境,入文入文,與文對話,師生對話,學生對話,以讀促悟,以悟促讀。]
第四,內化語言,用各種方式表達
1.在學生充分交流了對每壹段的理解後,引導他們帶著感情讀課文,背誦課文內容。
2.自由閱讀課文,喜歡的段落多看幾遍。
3.分組朗讀妳喜歡的段落。
4.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表達讀後感。
(比如畫壹幅畫,唱壹首歌,表演,引用壹首詩等。).)
5.全班配合音樂朗讀,鼓勵背誦。
【點評:引導學生在有感情的地方大聲朗讀,鼓勵背誦,可以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幫助學生進壹步理解和積累語言,文本理解的呈現方式可以多樣化。]
第五,拓展升華,領悟內涵。
1,思考:能不能把這篇課文的題目換成“唱花”?說話的理由。
(文中用第壹人稱擬人的方法寫花的聲音,意思是花對自己唱歌。作者和花是壹體的,花的理想和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所以“花兒的歌唱”這個題目——“花兒的歌唱”和課文的內容是壹致的。“唱花”這個題目是作者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客觀唱花,與文中內容不符。)
2.學生各抒己見。這就引出了《第壹人稱中的擬人》這篇文章的寫作。引導學生回憶課內外讀過的文筆相同的文章,讓學生仔細體會課文中采用第壹人稱擬人方法的好處。
【點評:作文教學的根本在於閱讀教學。要打通作文和閱讀的關系,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不及物動詞分配
1,從課文中提取優美句子,舉辦摘錄筆記展覽。
2.根據課文自然段1-4的結構特點,自己寫壹段,寫出真情實感。
【點評: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親自“再創造”文本。]
壹般性評論:
識字教學紮實。利用各種形式檢查學生對生詞的掌握和應用。覺得這些生詞可以分幾類寫,老師會指導“禮物”的寫法。指導學生獨立觀察和練習寫其他生詞。集體交流修改後,學生再練習寫作,同桌檢查,互相評價。這些基礎訓練紮實有效。
采取沒有同學的方法。學習第壹段時,老師引導學生猜地球說了什麽;學習的第二、三階段:引導學生想象“我”的變化,在教學中設置情境,通過隨文入境、與文對話、與師生對話、與學生對話,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
指導學生背誦。用自己喜歡的語氣自由朗讀課文,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分組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註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
領悟寫作方法。課文用第壹人稱擬人的方法寫出花的聲音,老師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導致“第壹人稱,擬人化”的寫法。引導學生回憶課內外讀過的文筆相同的文章,讓學生仔細體會課文中采用第壹人稱擬人方法的好處。打通了作文和閱讀的關系,讀寫結合提高了語文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