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句子是“昭示過去,警示後代。”
解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後人當引以為戒,保持警醒,牢記過去,做未來的老師。
出處: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儀式上刻在鼎上的160字碑文。
位於南京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召集國內專家,征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建築師康杞和何鏡堂院士對設置“國家公祭鼎”的意見。
組織中國金陵青銅器古代藝術研究院、南京藝術學院、東南大學建築工業學院的專家實地考察,反復討論、精心設計,先後設計了幾稿,形成了最終方案。
“國家公祭鼎”鼎身和底座的紋飾由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科帶頭人、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烈焰領銜的團隊設計。
“國家公祭鼎”的底座由東南大學建築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築科技系主任張虹帶領的團隊設計制作。
“國祭鼎”由中國金陵古代藝術研究院采用傳統青銅鑄造工藝制作。
擴展數據:
意思相似的句子: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千世萬世
解讀:老師:參考。記住過去的經驗和教訓,作為今後工作的參考。
出自:西漢劉向、趙策《戰國策》:“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創作背景:
在“國家公祭鼎”的正面,有壹個160字的銘文,這是魏碑簡化的。吳烈彥介紹,這是青銅鼎的傳統,另壹方面也便於識別魏碑中的簡體字。碑文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南京市委宣傳部組織中國古代文學專家撰寫。經中央辦公廳修改,並報中央領導審批。
“國家公祭鼎”高1650毫米,上外徑1266毫米,內徑1156毫米,耳高498毫米,足高915毫米,底座為高450毫米、長寬2000毫米的黑金砂制成,上面刻有銘文。
青銅鼎身和青銅底座重2014千克,石底座重1213千克,象征2014+02+13日首次國家公祭。
鼎為深青銅色,以示莊嚴肅穆。鼎頸和鼎耳上的裝飾圖案以南京常見綠色植物的枝葉為圖案元素,象征綠色和平和生命重生。銅底座部分鑄有南京標誌建築的墻體圖案,象征著第壹次國家公祭在南京古城舉行。
鼎的頸部裝飾是傳統的雷紋,鼎的上端是犀牛角圖案,鼎的下端像壹條腿,前面有兩只腳,後面有壹只腳。它圓潤有力,象征著中華民族在歷史記憶中的覺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