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壹詞在中國的演變
在中國古代,“革命”的含義很窄,僅指朝變;詞源是《壹哥卦傳》:“唐五革命,靠天靠人。”變是變,命是命。這個意思兩三千年都沒變過。
“revolution”現在的用法來自日語。留美學者陳建華1998年在《讀書》上撰文指出,清末王韜的《法國通誌》(1890)首次使用了現代語義的“革命”和“法國大革命”,而王韜的這種用法和他書中的很多地方壹樣,都是取自日本人岡前啟。
在日本,“革命”壹詞最初來源於漢語,但在後世有所轉化,可以指變化。比如明治維新叫“革命”,然後就和國際慣例接軌了。據馮子有《革命軼事史》記載,1895年,孫中山來到神戶,看到當地報紙上寫著“支那革命黨領袖孫逸仙到了”,告訴陳少白,這個意思很好,以後我們就稱之為革命黨。陳少白的記憶(《鐘惺回族革命簡史》)與此類似,他說以前他們只認為當皇帝是革命,他們只是造反。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接受了西方“* * *和革命”的內容,又補充了壹個“種族革命”,所以不僅很難和保皇派站在壹起,也很難和維新派站在壹起。孫中山後來總結了“三民主義”,剔除了壹些極端色彩,這是後話。
由於“革命”的現代用法與法國大革命剛進入中國時的關系,以及這個詞在當地的本義,它從壹開始就有兩種顏色,壹種是暴力,壹種是正義。特別是後壹點,使得清政府只說“亂黨”、“流氓黨”、“叛徒黨”,從未想過用“革命黨”這個詞到孫中山這壹代,雖然壹直流傳。孫中山《革命運動紀要》說:“革命之名,源於孔子。中國的歷史,在唐舞之後,革命的事實已經數不勝數。”當時是為其“革命行動”爭取正當性的努力,但後來很多人指出,中國歷史上只有叛亂和混亂,革命很少。此時革命新舊交替。所以章太炎說:“我所謂的革命,不是革命。”(革命道德)就是這個意思。
“革命”迅速流行起來。從65438年到0899年,梁啟超在《清議報》倡導“詩界革命”,“革命”獲得了更廣泛的含義。1902年,主張建立總統選舉的康有為寫了壹本書《答南北美華僑中國只能建立選舉而不能建立革命書》。第二年,章太炎以“駁康有為《論革命》壹書”進行報復,這在當時是壹場很有影響的論戰。(同年,鄒容寫了著名的《革命軍》。這裏面有壹個不為人註意的細節:康有為的原文有壹句話:“歐洲十六國,除了法國是革命,其余十國除了憲法什麽都沒有,沒有革命者。”編制成1918的時候,很不幸,不聽則亡。加了壹個“大”字,改為“除了法國是大革命”。從這個小地方,我們可以品味到壹些“革命”二字演變的痕跡。
辛亥革命沒有觸及中國社會的底層結構;但北伐的“國民革命”才是真正席卷全社會的風暴。當時的革命宗旨是加“反帝”的標簽,加“階級”的思想。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社會結構,才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國家分裂後,他們互相指責對方是“反革命分子”。這段歷史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贅述了。
建國後,“革命”的含義變得越來越寬泛,越來越具有壓迫性,包括了上壹次革命行動的全部成果和與正統相關的各種現象,成為價值體系中決定壹切的核心詞。在理論上,馬、恩曾提出“不停地革命”的思想,毛澤東繼承了這壹思想,形成了繼續革命的新思想。
毛澤東曾經說過:“看到革命這個詞我就開心。”他並不孤單。當時的“革命”二字真的可以用“壹切”來形容。而“反革命”是犯罪,會被槍斃。我壹說話就學會了用“反動”罵人,和鄰居家的孩子吵架,互相罵“反動”,但我從來不敢叫他“反革命”,因為我雖然小,但我意識到這個詞很可怕。還有壹種用法叫“不革命”,是落後分子的標簽。
80年代以來,“革命”的極端色彩有所淡化,但用法似乎更廣了。在很多場合,它是“改變”甚至“變革”的代名詞。但它的“正義”從過去的時代壹直是主流用法。同壹事件的反對者仍然要為“革命”的身份和話語的上風而鬥爭。此外,雖然不再使用“繼續革命”的理論,但其部分內涵仍被繼承。
90年代以後,在知識分子中,“革命”壹詞的用法開始“西化”,在世界性的語義中有意使用這個詞。65438-0995年,香港出版了李澤厚、劉在富合著的《告別革命》,提出“革命”是激進的、情緒化的,“21世紀不需要革命”。這本書受到了兩方面的批評。我不太關註這些論點,所以無法多加評論。
“革命”這個詞現在的主要歧義在於“革命”是否與暴力相關聯。即使在西方的現代用法中,“革命”也常常被用來指代各個領域的“新”變革,如醫學革命、生態革命等,未必有大刀闊斧的意味。當然,雖然“革命”是廣義使用的,但還是保留了讓人聯想到法國大革命的狹義。當它反對“改良”時,它就有這種顏色。我們經常看到,在討論壹個問題的時候,爭論的雙方對這個術語的含義是不壹樣的,這也是“分開談”的壹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