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漢語詞典,沒有單獨收錄“龜毛”壹詞,而是“龜毛兔角”“兔角龜毛”(如文化大學漢語詞典、東華書店漢語詞典、中華書局《辭海》等。).以教育部的普通話詞典為例。《兔子的角和烏龜的毛》壹文說:“兔子沒有角,烏龜沒有長毛。隱喻是不可能的。“龜毛兔角”壹文有兩種解讀。壹個是:“佛教術語。烏龜沒有毛,兔子沒有角。有名無實。佛經中經常用比喻來解釋空。“大佛頂上的《楞嚴經》。卷壹》:“不寫怎麽辦?白白?什麽都不和烏龜角壹樣。第二個是:“戰爭將要開始的信號或警告。《甘寶·搜神記(卷六)》曰:“商周時,大龜生皮毛,兔生角,兵甲必盛。“龜毛”的意思和臺灣人的用法沒有直接關系。
其實“龜毛”這個詞在臺語中的用法,很可能和日語漢語有關。它曾出現在日本僧人空海(公元744-83年)的作品《三教》中。空海在唐朝(804年,31歲)去中國學習,但在此之前,他在四歲時就完成了這本書。《三教桂芝》被視為《空海》中的自傳體劇(見瓜聲鐘澀谷神博《名僧生死觀》,理敘文化,第41頁)。它的風格類似於中國的辭賦,以問答的方式進行,大量運用了情侶的文采。
《三教》壹書中有幾個重要人物,分別是水蛭牙的兒子(無法無天的害群之馬,海空自比的角色)、鬼貓先生、兔角先生、白死的隱士、化名的乞丐。故事以兔角先生為原型,邀請了扮演儒者的桂茂先生和扮演道士的隱士分別進行講述,勸說水蛭牙的兒子,他表面上假裝懺悔,實際上卻無動於衷,直到扮演佛教徒的化名乞丐出現,在眾人面前做了壹場關於佛教的演講。最後大家都大受感動,最後齊聲唱起贊美佛教(三教指歸的註釋在書中說得很清楚了) 」)。
《三教桂芝》是《空海》中思想轉折的自我呈現。書中所謂的龜毛、兔角(從佛教書籍中借來的壹個名詞)、虛死、假名,和“子虛”、“虛無”壹樣,都是虛的。但以桂茂先生為儒家,引經據典,談倫理道德,如果與“化名乞討”和全書刻意突出的佛理相比,桂茂先生自然顯得生硬迂腐,所以“桂茂”二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過於拘謹,不能想通”,“膽小怕事,不單純做事”。
綜上所述,臺語中的“龜毛”壹詞源於佛經,其含義應該是受了桂芝人漢語“三教九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