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漢奸”和“二臣”有什麽區別

“漢奸”和“二臣”有什麽區別

“漢奸”壹詞的由來,據張先生在1903年所寫的《漢奸辨偽》中說,“我國漢初,開始防備邊患,北霸逐漸成軍。因為是漢人的名字,所以造出漢奸的名字。”可見,在漢代是指奉承胡的人。後來“漢奸”這個詞變了,開始明確指向漢族的敗類。根據張先生在1903所寫的《漢奸辨正》“漢奸助異害同。”後來漢奸專指投靠外國或外國侵略者,出賣祖國或民族利益的人——這種變化始於晚清江山淪為半殖民地之時:當時推崇美、英、法、意、葡、西列強的人都被稱為漢奸。後來在偽滿洲國和抗日戰爭時期,漢奸逐漸成為日本人的專屬稱謂,至今沒有太大變化。

當然,這有點遠。讓我們回到中國古代史上的這個“漢奸”。

在中國歷史上,“漢奸”明確指向漢族的敗類。但是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漢奸很多,有文官,有武將,有高官,也有小人物。這並不奇怪——叛徒和賣國賊。哪個國家和民族不是這樣背叛自己組織和集體利益的叛徒?只是不叫“漢奸”。漢奸的出現動搖了壹個民族的凝聚力和親和力,非常不利於抵抗侵略。同時,由於漢奸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了如指掌,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危害可能比外來侵略者更大,在戰時和戰後的統治中可以為敵所用。

但是在叛徒之間,就不壹樣了。為了尋求生活的富足,他與外國人交往,如秦檜等人;為了穩固自己的國家,有進貢投降的,比如宋高宗等人;有投降敵人以求自保的,如吳三桂;還有在敵人優勢兵力面前不得不投降的,比如李陵。其中,李陵只好先投降。作為壹名軍人,他的投降不能說是漢奸,只是漢武帝滅其家之後才成為漢奸:“匈奴立將軍,李陵騎三萬余追漢軍。”

我們講了明末清初的“漢奸”。按照我們前面說的,凡是“扶異害同”的漢族敗類,都是“漢奸”。在明末清初這個中國歷史的特殊時期,“漢奸”太多了——多到我們不得不修改“漢奸”的定義——否則,今天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已經是“漢奸”了我們的問題是:如何修改“漢奸”的定義?

這個時候,我想,與其修改“漢奸”的定義,不如暫時看看其他類似於“漢奸”的詞語——比如“二臣”。

按照傳統儒家的政治倫理,中國封建文人壹直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最高境界”。但是,中國古代是帝制社會。壹旦進入“權力場”,他們會發現自己處於兩難境地:如果剛正不阿,就不會被當權者所容忍;屈阿若附世,必遭後世鄙夷。尤其是改朝換代的時候,他們往往會“不知所措”:是效忠舊王朝,還是投靠新王朝?因此,中國古代文人從政的悲劇層出不窮。

在這種困境中,出現了“二臣”壹詞。

“第二部長”到底應該是什麽樣的?《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爾”意為“叛逃、背叛”;“陳二”是“在前壹個朝代做官,投降後在下壹個朝代做官的人”。所以,要想當“二臣”,至少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這個“臣”要在朝代更替之際,出於各種政治原因,為不同的朝代服務。可見,“陳二”是壹個典型的政治術語。

當我們談到“陳二”這個詞時,我們不得不想到清代的《陳二傳》。乾隆時期,清政權已經建立了壹百年,統治已經非常鞏固。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進壹步鞏固統治,緩和民族矛盾,瓦解民族意識,達成統壹思想,乾隆皇帝在大力褒揚忠臣(即明末清初因抗清而死的明臣)的同時,下令編纂《二臣傳》。

《陳二傳》分上下兩篇,附錄在《清史傳》卷78、79。* * *包含明末清初明清官員120余人。乾隆皇帝以忠君為標準,在上諭中把明朝所有倒向清朝的官員稱為“二臣”,使“二臣”成為典型的政治用語。乾隆皇帝指出,這些“時局艱難,危難之時不能對主子發號施令”。從封建道德的角度來說,真的是“大節有損”。這些人雖然為清朝做出了貢獻,他們的後代甚至還在清朝任職,但以“忠君”的標準來看,他們並不完美。

但說到乾隆皇帝下令的《二臣傳》,我們前面說過,乾隆皇帝以忠君為標準,在聖旨中,將120多名被清除的明朝官員稱為“二臣”。但有壹個很特殊的例外,那就是120以上的“二臣”中,不包括施瑯。

您好,這個問題已經回答了,如果您滿意的話。

請點擊右下角的“拿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