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在貝克曼的指導下開始認真學習數學,貝克曼還教笛卡爾學習荷蘭語。這種情況持續了兩年多,為笛卡爾後來創立解析幾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據說別克教給笛卡爾的荷蘭語也救了笛卡爾的命:
笛卡爾曾經和他的仆人乘坐壹艘小商船航行到法國,船費並不是很貴。沒想到這是壹艘海盜船。船長和他的副手認為笛卡爾的主人和仆人是法國人,不懂荷蘭語,所以他們用荷蘭語討論殺死他們並搶走他們的錢。笛卡爾聽懂了船長和他的副手的話,悄悄做了準備,最終制服了船長,安全返回法國。
八歲的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他八歲時進入農村小學。教數學的老師是城裏人。他認為在偏遠的地方教幾只小猞猁實在是大材小用。而且他有壹些偏見:窮人的孩子天生就是傻瓜,所以沒有必要教這些笨孩子認真學習。如果有機會,他們應該受到懲罰,為這種無聊的生活增添壹些樂趣。
這壹天是數學老師郁悶的壹天。當學生們看到老師沮喪的臉時,他們退縮了,知道老師今天會再次逮捕這些學生並懲罰他們。
“妳今天給我算壹下從1加2加3到100。誰想不通就罰誰不回家吃午飯。”老師說完後,拿起壹本小說坐在椅子上看了起來,壹句話也沒說。
教室裏的孩子們拿起石板開始計算:“1加2等於3,3加3等於6,6加4等於10……”壹些孩子在黑板上加了壹個數字,然後擦掉結果。加了之後,數字越來越大,難以計算。壹些孩子的小臉變紅了,壹些孩子的手心和額頭出汗了。
不到半小時後,小高斯拿起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這就是答案嗎?”
老師頭也沒擡,揮了揮粗壯的手說:“走,回去算算!錯了。”他認為不可能這麽快就有答案。
但高斯站著不動,把石板放在老師面前:“老師!我認為這個答案是正確的。”
數學老師想大喊壹聲,但當他看到石板上工整地寫著數字:5050時,他大吃壹驚,因為他自己計算過,得到的數字是5050。這個8歲的孩子怎麽這麽快就得出這個數值呢?
高斯解釋了他發現的壹種方法,這是古希臘人和中國計算數列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讓老師感到羞愧,覺得他以前傲慢和貶低窮人家孩子的觀點是錯誤的。他日後還認真教書,經常從城裏買壹些數學書供自己學習,借給高斯。在他的鼓勵下,高斯後來在數學方面進行了壹些重要的研究。
小歐拉職改羊圈
歐拉是數學史上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數論、幾何、天文數學和微積分等幾個數學分支領域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然而,這位偉大的數學家小時候壹點也不被老師喜歡。他是壹名被學校開除的學生。
事情是由星星引起的。那時,小歐拉正在壹所教會學校學習。有壹次,他問老師天上有多少顆星星。這位老師信奉神學。他不知道天上有多少顆星星,聖經也沒有回答。事實上,天空中有無數的星星,它們是無限的。有成千上萬顆肉眼可見的星星。老師沒有裝懂,回答歐拉:“天上有多少星星並不重要,只要妳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的。”
歐拉覺得很奇怪:“天空那麽大那麽高,地面上卻沒有扶梯。上帝是如何把星星壹顆顆鑲嵌在屏幕上的?”上帝親自把它們壹個個放在天上。他為什麽忘記了星星的數量?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
他問了老師壹個他心中的問題,老師又壹次感到困惑和臉紅,不知道如何回答。老師心中突然升起壹股怒火,不僅僅是因為壹個剛上學的孩子問了老師這樣壹個問題,讓老師無法下臺,更重要的是老師視上帝高於壹切。小歐拉居然怪上帝不記得星星的數量。言外之意是他懷疑全能的上帝。在老師看來,這是壹個嚴重的問題。
在歐拉的時代,對上帝是絕對沒有疑問的。人們只能是思想的奴隸,絕對不允許自由思考。小歐拉沒有與教會和上帝“保持壹致”,所以老師要求他離開學校回家。然而,在小歐拉的心目中,上帝的神聖光環消失了。他想,上帝是個失敗者。為什麽他連天上的星星都記不住?他想,上帝是壹個獨裁者,甚至提問也成了壹種犯罪。他認為上帝可能是別人虛構的,根本不存在。
回家後,他幫父親放羊,成了壹名牧童。他壹邊放羊壹邊看書。在他讀的書中,有許多數學書。
爸爸的羊群數量逐漸增加,達到100只。原來的羊圈有點小,所以父親決定建壹個新羊圈。他用尺子量了壹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計算出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只羊有6平方米。當他準備開始施工時,他發現他的材料僅夠100米的圍欄,這是不夠的。如果我們要圍起壹個長40m、寬15m的羊圈,周長將為110m(15+15+40+40 = 110)。如果我們想按照原計劃建造它,我父親會感到非常尷尬。如果面積減少,每只羊的面積將小於6平方米。
小歐拉告訴父親,沒有必要縮小羊圈,也不用擔心每只羊的領地會比原計劃小。他有壹個主意。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所以沒理他。小歐拉急了,大聲說,只能稍微挪動壹下羊圈的木樁。
我父親搖搖頭,心想:“世界上怎麽會有這麽便宜的事呢?”然而,小歐拉堅持認為他將能夠壹舉兩得。父親最終同意讓兒子試試。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跑向羊圈準備開工建設。他以木樁為中心,將原來40米的邊長縮短到25米。父親急了,說:“這怎麽可能呢?那怎麽做呢?這個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歐拉沒有回答,於是他跑到另壹邊,將原來的邊長15米延長了10米,增加了25米。經過這樣的改動,原來規劃的羊圈變成了邊長25米的正方形。接著,小歐拉自信地對父親說:“現在,柵欄夠了,面積也夠了。”
父親按照小歐拉設計的羊圈搭起了柵欄。100米的圍墻真的夠用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完。面積也夠了,稍微大壹點。父親感到非常高興。孩子比自己聰明,他們真的很會動腦,他們將來肯定會有很大的前景。
父親覺得讓這麽聰明的孩子放羊太可惜了。後來,他試圖讓小歐拉認識偉大的數學家伯努利。通過數學家的推薦,小歐拉在1720成為了巴塞爾大學的壹名大學生。這壹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學生。
從壹到壹百
高斯有許多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的第壹手資料往往來自高斯本人,因為他總是喜歡在晚年談論自己的童年。我們可能會懷疑這些故事的真實性,但許多人已經證實了他所談論的故事。
高斯的父親在壹家瓷磚廠當工頭,他總是每周六給工人發工資。在高斯三歲那年的夏天,有壹次他快要拿到工資的時候,小高斯站起來說:“爸爸,妳弄錯了。”然後他說了另壹個數字。原來,三歲的高斯躺在地板上,偷偷跟著父親計算誰該付錢。重新計算的結果證明小高斯是對的,這讓站在那裏的大人們驚呆了。
高斯經常開玩笑說,他在學會說話之前就已經學會了計算,還經常說,他在向成年人請教字母發音後學會了自己看書。
七歲時,戈斯進入聖凱瑟琳小學。在我大約十歲的時候,我的老師在算術課上遇到了壹個難題:“寫下從1到100的整數,然後把它們加起來!每當有考試時,他們都有以下習慣:第壹個完成考試的人將石板面朝下放在老師的桌子上,第二個將石板放在第壹個石板上,這樣壹個接壹個地落下。當然,這個問題對於學習過等差數列的人來說並不難,但這些孩子才剛剛開始學習算術!老師認為他可以休息壹下。但他錯了,因為不到幾秒鐘,高斯已經把石板放在講桌上說:“答案在這裏!其他學生壹個接壹個地把數字加起來,額頭冒汗,但高斯靜靜地坐著,絲毫沒有理會老師投來的輕蔑和懷疑的目光。考試結束後,老師逐壹檢查了石板。他們大多數都錯了,所以學生們挨了壹頓鞭打。最後,高斯的石板被翻了過來,上面只有壹個數字:5050(不用說,這是正確答案。老師吃了壹驚,高斯解釋了他是如何找到答案的:1+100 = 101,2+99 = 101,3+98 = 1065438+。A * * *有50對,總和為101,因此答案為50 × 101 = 5050。可以看出,高斯發現了等差數列的對稱性,然後將數字兩兩組合在壹起,就像求壹般等差數列和的過程壹樣。
數學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Gauss 1777~1855)出生於位於德國中北部的不倫瑞克。他的祖父是壹個農民,他的父親是壹個泥瓦匠,他的母親是壹個泥瓦匠的女兒,他有壹個非常聰明的弟弟,高斯叔叔,他很好地照顧高斯,偶爾給他壹些指導,而他的父親可以說是壹個“大老粗”,他認為只有力量才能賺錢,學習這種工作對窮人沒有用。
高斯很早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三歲時就能指出父親書中的錯誤。我七歲時進入壹所小學,在壹間破舊的教室裏上課。老師對學生不好,經常認為在窮鄉僻壤教書是壹種天賦。高斯十歲時,他的老師參加了著名的“從壹到壹百”測試,最終發現了高斯的天賦。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於是從漢堡買了壹本深奧的數學書給高斯讀。與此同時,高斯與比他大差不多十歲的助教巴特爾熟悉起來,巴特爾的能力遠高於老師。後來,他成為了壹名大學教授,並向高斯教授了更多更深入的數學知識。
老師和助教去拜訪高斯的父親,請求他讓高斯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高斯的父親認為他的兒子應該像他壹樣做泥水匠,沒有錢讓高斯繼續學習。最後的結論是——找有錢有勢的人做他的贊助人,盡管他們不知道去哪裏找。這次訪問後,高斯擺脫了每天晚上的編織,每天都與巴特爾討論數學,但很快巴特爾就沒有什麽可以教高斯的了。
1788年,高斯不顧父親的反對,進入了高等教育機構。看完高斯的作業後,數學老師告訴他不要再上數學課了,他的拉丁語很快就超過了全班。
數學家華的童年軼事
華(1910—1982),江蘇太湖金壇人。他被取名為羅庚,因為他的父親華老鄉會在他出生時把他放在洗衣名單上以求好運。
華從小就很愛玩,也喜歡湊熱鬧,但功課壹般,有時還不及格。勉強讀完小學,進了老家的金壇中學,但還是貪玩,字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的時候,我畫得很仔細,但畫得就像塗鴉壹樣。因此,華羅庚在初中時仍然不受老師的喜歡,經常被統治。
金壇中學教師王偉科獨具慧眼。他研究了華的塗鴉本,發現這些被改動的地方反映了他在解決問題時探索的各種方法。壹次,王維可老師告訴他的學生【孫子算經】,有這樣壹個問題:“今事不明,三與三之數為第二,五與五之數為第三,七與七之數為第二。事物的幾何是什麽?”當所有人都沈默的時候,壹個學生站了起來。大家壹看,原來花總是被人瞧不起。那時,他只有十四歲。妳能猜到華說了多少嗎?
陳景潤:小時候,我的教授給了我壹顆珍珠。
20多年前,壹篇轟動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讓壹位數學奇才壹夜之間家喻戶曉。在壹定程度上,這個人的事跡甚至推動了壹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偉大時代的早日到來。他叫陳景潤。
不善言談的他,曾經是壹只“醜小鴨”。通常,先天失聰者的眼睛會特別敏銳,先天失明者的聽覺會非常敏銳,而從小被忽視和不受歡迎的“醜小鴨”人物會經常不由自主地或在各種無助中冥想,探索事物,向事物學習,並在世界萬物中尋求合適的位置以開發自己的潛力。妳可以說這是逼出來的,但這樣的“逼”往往會把很多偉人“逼”出來。比如童年時期的陳景潤。陳景潤出生於1933壹個郵局職員的家庭。他剛滿4歲,抗日戰爭開始了。不久,日本侵略者的狼煙燒到了他的家鄉福建,全家倉皇逃入深山,孩子們進入了山區學校。父親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我的母親是壹個老家庭主婦,她壹生都在努力工作。她有12個孩子,但只有6個存活下來。陳景潤排行老三,有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中國有句老話:“小男孩在中間是扁頭”,他又瘦又弱,可想而知,他和父母在壹起不開心,被兄弟姐妹善待。在學校裏,他也好不到哪裏去,因為他沈默寡言,寡言少語。不受歡迎,被欺負,不斷被無緣無故地打罵。偏偏他生性倔強,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從不乞求原諒。不知不覺中,他形成了自我封閉的內向性格。人總是需要溝通的,尤其是孩子。面對這種困境,壹個有天賦的孩子可能會變成壹個笨拙的人,但陳景潤沒有。他對數字和符號的天生熱情使他忘記了生活的艱辛和煩惱,專心致誌於知識的寶塔。他想在那裏找到突破,找到生活的快樂。因材施教,就是通過壹定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創造充分發展的空間。
小陳景潤因材施教。
幸運的是,這位小學生壹生都遇到了教授,但他還是個孩子。除了埋頭讀書,他還需要面對面、手把手的指導。畢竟,能給孩子帶來最大、最直接、最生動的啟發和歡樂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那種交流和接觸,這種交流和接觸能使人的內心迸發出燦爛的火花。幸運的是,後來,當他的家人回到福州時,陳景潤遇到了自稱終身受益者的名師沈園。
沈源是我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也是我國航空工業的領軍人物。他畢業於倫敦大學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曾任清華大學航空系主任。他回到福州處理1948的家庭事務。戰爭期間,他不得不暫時留在福州的母校華英中學任教,陳景潤就是他所教班級的學生。
著名的大學教授教孩子們,他們有自己獨特而非凡的技巧。針對教學對象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沈源經常結合教學內容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標題的解釋,很容易將那些年幼的孩子引誘到高超的科學世界中,激發他們對科學和學習的巨大熱情。例如,這壹天,沈源教授饒有興趣地給學生們講了壹個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老師留下的“明珠”,照亮了少年奮鬥的未來。
“眾所周知,在正整數中,2,4,6,8,10...這些能被2整除的數叫做偶數;1、3、5、7、9等。被稱為奇數。還有壹個數字只能被1和它們自己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數整除。這個數叫做質數。”
和往常壹樣,在整個教室裏,寂靜中甚至可以聽到壹根繡花針掉在地上的聲音,只有沈教授平靜而豐富的聲音在回響。
“兩百多年前,壹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中學教師發現,每壹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例如6 = 3+3,12 = 5+7,18 = 7+11,24 = 11+13...沈教授說到這裏,教室裏壹陣騷動,有趣的數學故事引起了孩子們的極大興趣。
“然而,猜想終究是猜想。沒有嚴謹的科學論證,永遠只能是猜想。”現在輪到小陳景潤制造騷動了。但在我心裏。
如何科學論證?我能長大嗎?他想。後來,哥德巴赫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歐拉寫了壹封信。歐拉以極大的熱情收到了這封信,並幾乎立即投身於這場有趣的爭論。然而,可惜的是,盡管歐拉嘔心瀝血,直到去世也沒能證明這個猜想。從此,哥德巴赫猜想成為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200多年來,它使數學領域的許多天才學者和英雄前赴後繼,相互競爭。教室裏已經沸騰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都被調動了起來。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女王,而戴在女王頭上的皇冠就是數論。我剛才提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女王王冠上壹顆耀眼的明珠!”
沈源壹氣呵成地講完了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學們議論紛紛,好不熱鬧,但內向的陳景潤壹句話也沒說,整個人都“瘋了”。這個安靜,安靜,有思想的孩子完全被沈源的故事帶入了壹個多彩的神奇世界。當其他學生互相驚嘆時,但當贊美結束時,它就會結束,但他壹遍又壹遍地偷偷告訴自己:
“妳沒事吧?妳能摘下數學皇冠上的這顆寶石嗎?”
壹個是大學教授,壹個是黃口小兒。雖然他們之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交流甚至交談,但這堂課確實是壹次交心的會議,因為它為小陳景潤的美好理想奠定了基礎,壹個為之努力的目標,並使他願意為之奮鬥壹生!多年後,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幾年後,他得到了著名數學家華的賞識,並被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此後,在華的領導下,陳景潤日夜致力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長而卓越的論證。
1966年,中國數學界升起了壹顆耀眼的新星。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通報》上告訴世界他證明了(1+2)!
1973年2月,從“文革”浩劫中崛起的陳景潤再次修改了(1+2)證書。它證明的壹個定理震驚了國際數學界,被命名為“陳氏定理”。我不知道沈園教授是否還記得他當年對這些孩子說了什麽,但陳景潤壹直記得,而且壹輩子都那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