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誌·蜀誌》說:蜀人“尚有味道,尚有香味”。有人認為現代四川人喜歡吃辣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蜀人“要辣”的習俗,這是很大的誤解。
辣椒美食
雖然“辛”字在今天的字典裏有“辣”的意思,但古人所謂的“辛”味並不是辣椒的味道。古人所謂的刺鼻味,是指姜、蔥的刺鼻氣味。古人另有“五味”或“五肉”之說,專指五辣;但是中國傳統的辣菜裏沒有辣椒。辣椒的原產地顯然不在中國。
美國人類學家喬治·彼得·穆達克(George Peter Mudak)認為,英式辣椒取自古代墨西哥阿茲特克人(北美印第安人的壹個分支)的語言,他們的食物味道濃郁,“尤其是辣椒,用於制作沙特拉的辣醬油或幾乎每壹種食物的調料。
胡椒原產於中南美洲。它原本是印度人最重要的調味品。15世紀末,由西班牙人傳到歐洲。
16年底,辣椒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明代草花譜記載了壹種外來草花,名為“番椒”。1591年,辣椒作為觀賞花卉在我國已有引種栽培,但尚未用於飲食。在清朝乾隆年間,辣椒被中國人當作蔬菜食用。據報道,中國最早吃辣椒的人都在長江下遊,即所謂的“峽江人”。因為辣椒最初來自海外,峽江地區首當其沖,峽江人首先嘗試這些新食品也在情理之中。當峽江人對辣椒上癮的時候,四川人還不知道辣椒是什麽。乾隆年間,李華男撰,其子李編《醒園記》,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反映川菜歷史的專門著作。但是,整本書沒有使用辣椒的影子。清末嘉慶年間,四川縣誌開始見到種植花椒的記載。
嘉道年間,川西地區廣泛種植辣椒。川西人常說的“海椒”,就像明朝人叫的“番椒”壹樣,告訴我們它來自異國。嘉慶年間,花椒已作為商品進入以重慶為中心的川東流通領域。四川大學歷史系和四川省檔案館合編的《青幹夾道壩縣檔案選編》顯示,地處川黔交界處的南川盛產辣椒。《道光南川縣誌》第五卷鹹豐元年,“土特產蔬菜”有個“辣椒”的名字,應該是當地人對辣椒的稱謂。與南川相鄰的貴州遵義地區道光年間,也受到四川人的影響,辣椒被廣泛種植。然而,專家得出結論,胡椒不是由陸路而是由海路傳入中國的。難怪四川人稱之為“海椒”!
清末四川農村廣泛種植辣椒,品種相當齊全。據宣彤元年傅崇舉編著的《成都概況》記載,成都的農家植物有:大紅袍海椒、朝天子海椒、牛子海椒、燈籠海椒、牛角海椒、雞心海椒。成都四季蔬菜:5月份的青辣椒,6月份的紅辣椒和燈籠海椒,7月份的燈籠海椒,8月份的海椒和紅海椒。成都的鹹菜是用鹽水和酒做的,家家都有:魚辣椒,腌海椒,魚拌海椒,辣椒醬,豆瓣醬。
外農展示的產品有鹽亭縣的辣椒、什邡縣的大朱砂椒、大紅椒、井研縣的海椒、南江縣的辣椒、璧山縣的紅辣椒、西昌縣的辣椒、金堂縣的高樹椒、梁山縣的蜂蜜椒、新津縣的精品紅辣椒、內江縣的七星海椒、辣醬、豆辦、蓬溪縣。南部縣的牛角紅椒,瓊州的海椒種子和豆辦,溫江的豆辦和豌豆辦,萬縣的樹椒,樂至的牛角海椒,燈籠海椒,五子海椒。
滎經縣的花椒籽、雙流縣的線椒、雞心椒、梅州的麻辣豆角、麻辣豆角、彭山縣的長金條海椒、紅豆腐、賀州的海椒、石柱廳的海椒、江北廳的牛角海椒、成都縣的海椒籽、泡椒海椒豆角、華陽縣的大紅椒、海椒。中州海椒,射洪縣豆瓣醬,新都縣花椒,建州花椒籽燈籠,霸州花椒種,合江縣海椒,開縣特產,青神縣辣椒,海椒籽辣豆,郫縣紅豆醬,冠縣醬椒,西充縣花椒,敖東縣海椒。
成都的五種產品是:海椒粉和熱油海椒。“菜”有266種,其中6種辣椒菜分別是辣海參、酸辣魷魚、椒麻雞片、辣子雞、辣椒醋魚、新海椒炒肉絲,僅占2.25%。成都南菜館的菜價是辣雞480,辣魚320,辣海參640,椒麻雞480。成都的家常菜有113種,其中麻辣的有:川味豬肉、辣椒椒肉、辣子雞、椒麻雞、冷肚、雜豬耳朵、冷舌、涼皮片、涼皮、冷大腸頭、海椒炒肉* * 165438。清末民初,成都小吃中的麻辣味增多,尤其是青年男女。成都的年輕男女仍然喜歡吃辣。
徐克的《清稗筆記》說:嗜食之人,飲食習慣不同,因為他們還是習慣了。就拿它來說吧,北方人愛吃蔥和蒜,雲貴湘蜀人愛吃辣,廣東人愛吃清淡,蘇人愛吃糖。在四大辣省中,湖南、湖北兩省對辣椒的熱情最高。“湘鄂情的人壹日兩餐,喜歡吃辣。他們雖在方丈面前吃飯,卻是錯誤百出。”各地的飲食習慣如此鮮明,應該是從清末民初開始逐漸形成的。雖然四川人愛吃海椒,但川味不是“辣”字。據統計,川菜有3000多種,其中麻辣菜的比例不到30%。
/diangu/200622193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