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後語是中國特有的充滿智慧和趣味的語言,也是人們喜歡使用的語法。
歇後語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壹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它壹般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比喻,像謎語壹樣,後半部分是解釋和說明,像謎語壹樣,非常自然和恰當。
例如:
打架需要兩只手-
壹個懶女人的裹腳。
用通俗的語言來說。通常只要說前半句,“休息”後半句,就能理解並猜出其原意,所以被稱為歇後語。
“歇後語”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唐朝。舊唐書。《桂政傳》中曾提到有壹首所謂的“正五邪後體”(壹種“邪後”體詩)。然而,作為壹種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它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比如戰國政策。楚策四:“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意思是丟了羊再補羊圈也不晚。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最早的歇後語。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當時民間流傳的壹句話,是基於普通人的生活經驗。雖然這種古代歇後語在文字記載中並不多見,但相信在民間還是有不少的。例如錢大昕的《恒陸埮》中說:“千裏送鵝毛輕而重,也是宋代的壹句諺語。”這種歇後語壹直被人們沿用至今。
在研究歇後語的起源時,壹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還提到了其他相關名稱。比如在《修辭學發凡》中,陳望道在“藏語詞”壹節中引入了歇後語;在諺語研究中,郭紹虞指出歇後語起源於“回聲”(壹種類似於猜謎的形式);其他書籍列出了諸如“隱語”、“謎語”、“諺語”、“縮腳”和“俏皮話”等名稱。通過比較,它們中的大多數揭示了壹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關於歇後語的分類,項武丁說。況且歇後語很多,都有幾個性質,很難科學劃分。為方便查閱,我們將所有帶有諧音字的詞條歸為壹類,其余詞條根據比喻部分的性質分為三類。
第壹,同音字。比如:
空棺埋葬-
洋蔥拌豆腐-
這種歇後語是用同音字或近同音字來諧音,由本義引申出另壹種意思。這種歇後語往往要幾經周折才能理解其含義。因此更有趣。
第二,比喻。比如:
在巷子裏搬運木材-
冷水面團-
這種歇後語是對現實或想象事物的類比。如果妳對比比的特點和情況有所了解,妳自然可以理解“奧秘”的後半部分。
第三,隱喻。比如:
秋天後的螞蟻-
棋盤上的棋子-
這種歇後語是用壹個或壹些物體作為例子。理解了類比的本質,妳就能理解其含義。
第四,故事。諸如
楚霸王舉鼎——
曹操吃雞肋-
這種歇後語壹般指常見的典故、寓言、神話傳說。只要妳知道項羽和曹操的故事,妳就可以大致了解以上兩種情況。
在跨類別的情況下,將其歸類為具有更明顯特征的類別。諸如
紙琵琶-
這句歇後語既是比喻又是諧音,現在被歸類為諧音。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生活氣息濃郁,幽默風趣,耐人尋味,深受群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