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月1日,中國酒泉發射了壹枚火箭,這是世界上第6025次航天發射。這枚火箭被命名為“徐炳天樞”,這是第壹枚以藝術名義發射的火箭
發射後,四級固體構型的雙曲線壹號起初似乎飛得很順利,但很快就可以通過目視檢查發現火箭的飛行姿態出了問題。現場目擊者發現,火箭分離前出現異常,飛行軌跡有誤。不久後,許多消息來源證實發射失敗。
據悉,此次任務更像是壹次跨界行為藝術,其名稱為“徐炳天樞”,是由發射方星際榮耀與當代著名前衛藝術家徐炳合作的項目。雙曲線壹號火箭配備了徐炳的傑作天樞,這是壹個重約8公斤的純金屬魔方,計劃被部署到太陽同步軌道,並在繞地球飛行幾天後重返大氣層。整個藝術演繹貫穿發射、部署、運行、再入全過程。可以說,這將是壹場“藝術+航天”的跨界行為藝術演繹。不幸的是,天書升天了,無影無蹤...
“徐炳天樞”火箭發射場
徐炳工作室
徐炳天書內頁,1987-1991。
徐炳工作室
徐炳天書2018。
中國北京UCCA
徐炳工作室
“徐炳天樞”安裝了壹個5.5厘米的立方體“天樞魔方”。按照計劃,這顆衛星將發回外太空魔方的實時圖像。箭身覆有“天書”偽字。完成推進任務後,壹、二、三級箭體將與載荷艙分離並落回水面。這些“偽詞”在火力推動、大氣摩擦、箭落等自然力的重構中,展現了人與自然相互融合的作品形態。
徐炳工作室
徐炳,2020年徐炳天樞繪畫設計細節。
徐炳工作室
徐炳天樞發射前的現場操作
徐炳工作室
2020年徐炳天書魔方
設備
徐炳工作室
徐炳說:“這個‘藝術火箭’很難稱得上是壹件獨立的、創造性的藝術品..這可能是因為它的核心元素來自35年前的壹個舊想法,但它被置於當今航天科技發展的新條件下,在過去35年世界巨變的各種因素中滑動,從而使這個‘藝術火箭’的概念成為壹個搖擺不定的東西。這個項目的定義,就像什麽是“當代藝術”壹樣,同樣難以界定。將藝術觸角伸向外太空解決了地球上的問題,探索了人類的局限性。最終尋求的是壹種新的、有效的哲學。”
“徐炳天樞”火箭發射場
徐炳工作室
徐炳,“徐炳天樞”:壹個子級箭頭,2019-2021。
設備
徐炳工作室
由於技術原因,火箭在點火後失敗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奇怪的結果。例如,在落點現場,出現了令人驚嘆的“地球藝術”景觀。徐炳認為:“通過有計劃的建造來制作這樣壹個‘火山口’的大地藝術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壹個理想的大地藝術已經出現了,它不是安排好的,不符合藝術家的初衷。它不同於“現成藝術”或“偶然藝術”,後兩者是安排“發生”的藝術,而前者是先出現再被識別的藝術。這就涉及到誰有權鑒定藝術品?此刻正在發生和遊移不定的藝術現象,不能用過去藝術史的分類法來定義。”
徐炳,徐炳·天舒諾。:蘑菇雲,2019-2021。
錄像
徐炳工作室
徐炳,徐炳·天舒諾。:火山口山,2019-2021。
徐炳工作室
對於這個項目的過程,徐炳感慨道:“我們進入了壹個陌生的領域,就像掉進了壹個失去判斷支點的黑洞,也陷入了與社會場景的緊密糾纏。似乎事物的可控部分都被暗物質包裹著,這禁止妳繼續使用拙劣的舊知識和主觀武斷的識別方法。與在工作室擺弄作品不同,這壹新領域為藝術探索拓寬了壹個更大的思想實驗室。這個精心構思的‘劇本’在壹年多的時間裏從未停止過故事的重疊,並不斷被改寫,從壹種極其現實的風格轉變為壹種超現實或寓言風格。”
徐炳,夜班,2019-2021。
錄像
徐炳工作室
“這枚藝術火箭可能只是未來太空藝術的壹次實驗和演練,它更像是壹個過渡事件。我希望它能留下基因,等待並找到新的土壤,長出與從未見過的‘母親’不同的東西。”關於這個展覽,徐炳說:“這不是壹個標準的藝術展。我們還處於判斷這些奇怪問題的階段。藝術家和策展人能做的就是和觀眾壹起進入這樣壹個空間藝術場景。”
徐炳,”
徐炳工作室
紅磚藝術博物館於6月2日推出了新展覽“徐炳:卡門藝術線”(卡門線被認為是外太空和地球大氣層的分界線)。本次展覽由紅磚美術館主辦,紅磚美術館館長嚴世傑擔任策展人,萬虎創·時宇文德擔任藝術火箭項目顧問。展覽圍繞藝術家徐炳和星際榮耀火箭公司發射的“徐炳天樞”藝術火箭展開,通過大量文字、圖片、視頻資料、藝術作品和對太空藝術史的梳理,呈現了壹場別開生面的展覽。通過對這枚“藝術火箭”命運的探討,引發了人們對當代藝術和太空領域、地球文明、誰有權使用太空資源以及藝術如何在新的思維尺度中被拉伸的誤解。
證據——第三屆當代圖書題跋作品展。
200多位作者,440頁,布面硬皮精裝本,16開本;
2021年書法篆刻新創作模式探索呈現!
生動記錄和見證當代書壇實力派大師的故事和歷史進程!
添加亦舒公社孝義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