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已飛返,路途遙遠,夢難成。離別的悲傷像春天的野草,越走越遠。
1.半春:指春意深美之時。
2.砌:臺階下,玉石做的臺階下。梅落雪:白梅落雪。
3.燕來句:古人說鴻雁傳書,今人燕來季未歸,無據。
4.留恨:用遠在天涯的壹望無際的春草比喻留下悲傷而不恨。“楚辭。招隱士”“王孫遊不歸,春草長。”
今天的翻譯:
別來了,又是春花,又是心碎。站在臺階腳下的白梅,像雪花壹樣飄落,剛剛拂去,又覆蓋了壹遍。
大雁已歸,杳無音信,遠行難夢。這種離恨,就像無邊的春草,還在越來越遠的發芽。
簡要分析:
寫這個詞是為了留下悲傷,而不是仇恨。乾德四年(966),李從善入宋,不能歸。他深深地想起了哥哥,於是寫下了這首詞。詞並沒有拘泥於這種感覺,而是用想象的筆去觸碰,描繪了壹種擴展的情感境界和氛圍。詞的開篇指出了原因和季節。春意濃濃,春光明媚,為什麽說“驚魂斷腸”?原來“不要來”的陰影籠罩了壹切,但醒目的壹幕依然是“磚頭石頭落下來像雪,刷遍了還滿滿的。”《放下》和《歸滿》寫了許多落花。久久佇立,表現了詩人無限悲涼的情懷和意象。影片緊扣“別來”二字。“大雁來的消息沒有證據”不僅是場景的轉換,更是壹種深情,意思是大雁可以傳書,但不管來不來,都不會回國,只會徒增哀怨。“路漫漫其修遠兮,夢難圓”又變成了另壹層,對於錯過的人來說,有著奇怪的含義和委婉的說法。兩句結尾,用遠在天涯、無處不在的春草比喻告別憂愁,生動自然;語法上有曲折,語義上有三嘆,跌宕起伏,情緒生起。黃庭堅《清平樂:春歸何處》賞析。孤獨,沒有路。誰要是知道春天去哪了,叫他回來和他壹起住。
沒有壹絲春天的氣息。誰知道呢?除非妳問壹只黃鸝。誰也解決不了,因為風飛過玫瑰。
詞的欣賞
這是壹部惜春之作。詞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和熱愛,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這個詞賦予抽象的春天以具體的人類特征。詩人因為春天的消失而感到孤獨,覺得無處尋找安慰,仿佛失去了親人。這樣通過詩人的主觀感受,體現了春天的可愛和春天已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這個詞的妙處就在於用彎筆渲染,跌宕起伏,變化很大。所以,壹開始,我希望有人知道春天在哪裏,把她叫回來和她壹起生活。這種奇思妙想,表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下壹部片子後再轉。詩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意識到沒有人知道春天去了哪裏,春天再也喚不回來了。但詩人還是抱有壹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痕跡。就這樣,詩人又壹次陷入了幻覺的藝術境界。
最後兩句,黃鸝壹直在哭。它旋轉的叫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詩人仍然無法從中得到答案,他的孤獨感更重了。我看見壹只黃鸝在風中飛過玫瑰花叢。玫瑰盛開,預示著夏天已經來臨。Ci人才終於清醒地認識到,春天真的回不來了。
這首詞是表達珍惜和熱愛春天的感情的傑作。作者樸實的語言,幾乎是說出來的,卻蘊含著深厚的感情。整個詞的立意很微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壹心求教於他人;沒人能知道的時候,求鳥指教。問大家沒什麽可說的,似乎很有希望,但詩人自己也聽不懂,這比提問不回答更令人遺憾。最後,小鳥連“說話”都沒說,翻了個身飛走了。在這段詼諧的描寫中,作者對春天的熱愛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