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ú
繁體:余,余
【表】【tbody】【tr】【TD】簡化筆畫:7【/tr】【TD】臺灣省筆畫:15【/tr】【TD】康熙筆畫:7【/tr】【/tr】【/表】
(1)我:“~會老的”。
(2)剩下的,多余的:剩下的。~食物。~ xing。~緊張。~邪惡。節日~。~健康。~影子(指前人的遺產,留下的影子)。~永可佳(Gǔ)(還有剩余力量待發揮)。
(3)十、百、千等整數或姓名數字後的零數字:十到人。
(4)後:“勞動~,歡歌笑語。”
(5)農歷四月的別稱。
⑹姓氏。
(7)“詞類活用——在古漢語中,虛詞和實詞的使用,結合句子的意思,往往是虛的,虛詞是實用的,壹個是不同的,沒有固定的,而其詞類活用比較突出。最初,勞動人民根據具體事物創造詞語,這些詞語都是內容詞。袁、周的《六書真假》說:“壹般來說,古人造字,大多是從事物開始的,後來的修辭學家用實字作為虛字來實現其意義。”...“今天的空字全是古代真實的人物。所謂單字就是“不可能看到”。意思是很難從單個單詞的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也很難在字典中找到它。必須結合上下文句子來理解才能知道它。因此,在古籍中,詞類活用的現象表現為:實與虛、虛與實,往往變化無窮,難以把握其規律性。例如,“於”是第壹人稱代詞“我”,但古籍也用作虛詞。《說文》讀《古音裏的蛇》後:“語自在,音從八府救。它與“詞的書業”中的“曾”字相同。“和”字的本義,如《左傳·Xi公九年》:“小敢貪圖天子之命而不拜?小白,齊桓公的名字,意思是:“我,小白,怎麽敢貪婪地過著僧侶的生活而不跪拜呢?”“後世的註解大多以“喻”解“體”,我過去也是這樣理解的,這是極其錯誤的。”曾”,字淑也;於,語自在,言同意。此外,“於”和“曾”的古音相似,壹直被用作“和”的意思。當然,也可以用作“他”的意思。章太炎在第壹部《新方言》中用“余”作“和”的意思,他沒有拾古修舊,這是壹個高明的觀點。據《爾雅·釋》“葉宇者,身也。“這是壹個自稱發音的詞,可以借用為“我”。“(節選自黃顯範《古籍解讀初探——黃顯範學術論文選》第449-450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