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篆書詞典

篆書詞典

漢字的形體演變

從系統的漢字來看,漢字的演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這壹演變大致可分為七個階段。

①甲骨文。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系統漢字材料是甲骨文。所謂“甲骨文”,就是商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發現於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河南省安陽縣西北五裏路小屯村。根據考古證據,小屯村附近是殷朝的都城。經過80年的持續發掘,已獲得約16.7萬片有文字的甲骨。在考古學家的長期研究中,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已發布的甲骨文約有2000篇。我不認識的單詞大多是人名、地名和人名。

奴隸時代的殷朝非常崇拜上帝,凡事總要問占蔔師。例如,我們應該詢問有關狩獵、為新年祈禱的祭祀、戰鬥和征服以及暴風雨天氣的情況。從已發現的甲骨文中我們可以知道,甲骨文主要是殷朝皇室在蔔辭所使用的龜甲和獸骨上雕刻的記錄,因此人們通常稱之為“甲骨文”。郭沫若同誌的《殷琦文選》和《甲骨文總匯》是甲骨文研究的專著。

甲骨文使用的文字非常有限,有些文字可以說在甲骨文的時代就已經存在了。但因為甲骨文中沒有使用它,所以至今沒有問世。例如,“閔”字在周初青銅器上多次出現,都是用錐子刺壹只眼睛的意思,所以“閔”代表古代奴隸青銅器上的“閔”字:■(丁羽)■(丁可)■(秦公貴)。然而,甲骨文中並未發現“閩”字。

甲骨文有三個主要特點:

(1)圖形不固定,筆畫多,書寫正相反。

“停”:■,■,■(是腳的象形文字)

“監獄”:■、■、■(關牛羊的地方)

“車”:■、■、■(戰車的象形文字)

(2)編寫程序不統壹。從左到右,從右到左,所以閱讀起來相當困難。

(3)因為漢字是用鋼刀和石刀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所以筆畫細而硬,常用方筆代替圓筆。

此外,根據考古分析,除了甲骨文之外,商代肯定還有簡帛書。因為甲骨文中已經有“書”字,很像魏甲骨文編的簡牘■(書),而且還有“書”字,很像雙手捧“書”的樣子,所以後人把重要的作品稱為“經典”甲骨文■(書)。那麽為什麽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殷墟的竹簡呢?這是因為竹子和木頭在地下埋藏了3000多年,很可能在很久以前就已經腐爛了。

②金文。青銅器銘文是指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代人把銅稱為“吉祥金”,所以他們把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青銅銘”。在這些青銅器中,以鐘和鼎最為著名,因此青銅器銘文也被稱為“鐘鼎文”。此外,還有“青銅銘”、“吉祥金寫”和“彜器樣式知識”等名稱。

周朝的文化比殷朝繁榮得多,古籍和文物極其豐富。周人不像殷人那樣相信鬼神,所以甲骨文讓位於金文。

殷商末年的青銅器上當然有銘文,但畢竟不多見,所以青銅器上的銘文主要參考周朝的青銅器銘文。在周朝,不僅有許多銘文,而且上面還有許多文字。比如西周第二位皇帝成王時的《靈異》就有187個字。西周第三位皇帝康王昭寫的《大丁羽》有291字。西周第十二位皇帝以499個字宣告了王史靜的“毛丁公”。現在的殷朝沒有這樣的輝煌。

在西周時代,青銅器主要是皇家器皿,王子和大臣不允許有鑄造這種器皿的權利。但在東周時期,諸侯把持朝政,青銅器可以隨意鑄造,但皇家器皿幾乎絕跡。從人物的形態來說,也有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在戰國時期,吳國、越國、楚國等南方國家的文字中加入了許多類似鳥蟲的裝飾元素,被稱為“鳥蟲書”和“妙傳”。例如,單詞“楚”和“王”是苗篆(楚)和(王)。

從內容上看,青銅器上的文字主要記錄誰擁有它,有些記錄了來自國王的功勛、犧牲和獎勵。

從物理上看,青銅器銘文是由甲骨文發展而來的。它在筆畫和結構上比甲骨文簡單,其特點主要有三:

(1)彎筆多,線條粗壯自然,字形工整。

(2)壹般青銅器上的銘文都是先刻在模具上的,但如果刻得不好也可以修改,所以字形看起來豐富而簡單,但在周朝末期趨於流暢和美觀。

(3)字體不是固定的,壹個字的寫法往往有很多種。比如“射”字看起來像弓箭,壹只手放在後面寫“射”有各種方法第三種方法:■■■寫“蟲”字看起來像壹條彎曲的蟲子,寫“蟲”有各種方法第三種方法上面有兩只眼睛:■■

此外,解放前長沙曾出土過帛書,為楚國墓葬。讓人氣憤的是,這件國寶在1946年被中華民族的敗類賣給了美國人,然後藏在了美國耶魯大學的圖書館裏。至於簡書,印章,陶文,貨幣文本,武器雕刻等。解放後,它在長沙和信陽被多次發現,但大多數是倉促寫成的,遠不如鐘鼎文的整潔。

③篆書。“篆書”這個名字壹直都有爭議。郭沫若同誌說:“篆書者,亦尷尬;聾啞人也是官員。”(I,音樂學院,古代政府機構成員的統稱。也就是說,所謂的“篆書”實際上是壹種“手稿”,也是壹種“官書”。

在秦始皇時代,有許多官方事務和眾多的官方書籍。《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壹段記載:“天下之事,無論大小,皆依天下,以書為尺。”這個“石”(丹丹)是120斤,可見秦始皇個人壹天要讀120斤用竹簡寫的公文。這些“官書”就是“篆書”。但當時還沒有這個名稱,直到漢代“隸書”的出現,以前應用於官方詔書的“文書”才被稱為“篆書”。所以“篆書”是為“隸書”而設的。篆書可分為“大篆”和“小篆”:

(1)大篆——許慎說:“王玄太史書(鄞州)寫了十五部大篆,與古代漢語不同。”(《說文解字序》)班固也說:“周宣王太師寫了十五個大篆。建武時死了六個。”這些說法更為可靠,因為王玄是周代中興之主。在位四十六年間,他實現了“內修政事,外疏離民”的目標。所以當時有很好的整理和統壹文字的條件。

最初的篆書是“石鼓文”。初唐時,在陳倉(今陜西寶雞)發現了十塊鼓狀石,上面刻有文字,人們稱之為“石鼓文”。它的內容是記錄狩獵,而且是用韻文寫的。它在字形上與殷周古文不同,但與《小篆》非常接近。例如,“是”、“數”和“物”是石鼓文寫的,類似於石鼓文的小篆。

大篆特征:1。線性化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線條均勻平緩。2.結構比較工整,為方塊字奠定了基礎。3.同壹物體上幾乎沒有異體字。4.筆畫復雜,書寫不夠方便。

《說文解字》根據現存的九個大篆,共收集了223個“篆字”,這也是我們現在研究大篆的重要材料。

(2)小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這與“諸侯主政,不與君統壹”有關,形成了“言異字異”的局面。許慎說:“秦始皇統治之初,丞相李斯也同意,但他不同意秦文的意見。司著《》,中車府令趙高著《愛歷》,太史令胡著《博雪》,皆有史書大印,或頗有保存。所謂小封也。”(《說文解字序》)這段話的意思是秦統壹中國後,也統壹了文字。小篆是由大篆演變而來的。這些觀點都很有道理。但絕不能說《小篆》是李斯壹個人寫的,他很可能主持了文字的統壹。將大印章改為小印章有三種主要方法:

(1)變形:

柳樹的叫聲

大篆:■■

小篆:■■

(2)偽變換:

(然後)(易)

大篆:■■

小篆:■■

③省份變更:

(汽車)(崇拜)

大篆:■■

小篆:■■

在上述三種變化中,主要的方式是存變,這符合漢字由繁到簡的發展規律。

《說文解字》是典型的小篆,線條規整,文筆優美。比如泰山刻石、瑯邪臺刻石、福福刻石、鳳山刻石等。據說都是李四寫的。

④隸書。秦朝初年,官方用小篆書寫書籍,但民間流行的是所謂的“曹傳”。這種草篆的特點是:筆畫趨於平直,筆畫趨於簡單,書寫方便。當時,秦始皇是第壹個鼓勵人們寫隸書的人——“草篆”。

隸書由草篆演變而來是肯定的。但晉代魏恒在《四體書勢》中說隸書是夏朝後裔程邈所寫,酈道元在《水經註》中也肯定隸書是程邈所創。事實上,這壹切都是傳說,難以置信。程邈很可能是秦始皇第壹次用曹篆獻論文時授予的。

第二,漢字簡化是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

簡體字是指結構復雜、筆畫多的漢字。後來,當人們使用它們時,它們被改革和簡化,導致筆畫簡單和結構簡單的漢字,這是簡化的繁體字而不是繁體字和簡單的筆畫結構。繁體字是那些筆畫結構復雜並被簡體字取代的漢字,不再用於壹般場合。比如“按、恐、樓、窪、龜、竈、滅”是簡體字,而對應的“按、恐、樓、窪、龜、竈、滅”是繁體字。這些繁體字在我們今天的日常書寫工作中已經被簡體字取代,不再使用,這就是現代漢字標準化的對象。

相對來說,簡體字和繁體字是壹套相互對待的概念。沒有壹面,就不會有另壹面。沒有繁體字就沒有簡體字,沒有簡體字就沒有繁體字。因此,簡體字不壹定是結構簡單的漢字。有些漢字從開始到現在都如此簡單,而且沒有相應的繁體字。它們不能被稱為簡化漢字,如“人、壹、二、十、上、下、旦、手、寸、工、格”。筆畫結構復雜的漢字不壹定是繁體字。繁體字的內涵不是指筆畫結構復雜的漢字,而是指那些筆畫結構復雜但已被簡體字取代並停止使用的漢字,如“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

簡體字與漢字齊頭並進,是漢字發展的歷史產物,是事物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我們今天使用的壹些簡體字出現在甲骨文時代。據統計,30%的簡體字源於先秦兩漢。截至1956簡體字方案公布時,大部分簡體字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存在。“漢字自誕生以來從未停止過發展和演變,包括文字的誕生和消亡、使用範圍的調整、字形及其結構的變化、筆畫的簡化和倍增等等。漢字使用的變化和辭舊迎新運動是為了適應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字形的演變和筆畫的簡潔性與書寫條件密切相關,是語言文字使用過程中力求經濟、省力原則的體現。”可以說,只要有漢字,只要漢字還在使用,漢字就會發展和簡化,新的簡體字就會不斷產生。

古代漢字屬於表意文字,註音和表意結構的傾向使漢字的筆畫和結構日益復雜,或由於壹個字已從單義變為多義,因此,出於在字形上區分和區分含義的目的,往往在原始漢字中添加部件。例如,“雲”字最初是雲的象形字,後來它也被用來表達文字(如人們呼應雲)。為了區分詞義,人們在原詞的基礎上增加了偏旁部首“雨”,形成象形字“雲”來表示雲的意思,與原詞“雲”壹起表示詞義,如“古雲”。再比如“溢”,意思是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知道這個詞。後來,它的意思是它有“更多”的意思,如“精益求精,老當益壯”,因此原始含義由另壹個“溢出”表示,因此漢字的結構復雜。有些單詞在結構上越來越復雜和困難。

俗話說,當漢字的結構達到頂峰時,其不便的缺點就充分暴露出來了,因此人們在使用漢字的過程中開始簡化漢字並節省筆畫,形成了大量的簡體字。事實上,漢字的簡化始終伴隨著漢字的發展,由繁到簡,這也是世界漢字發展的同壹規律和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發展趨勢不可阻擋,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漢字每個階段的發展變化都伴隨著筆畫結構的簡化,從青銅器銘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從小篆到隸書,再從隸書到草書、楷書。我們今天使用的大多數簡體字都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例如“雲,礦,電,面,體”等,它們都有幾千年的歷史。即使是像《說文解字》這樣規範小篆的書,仍然包括壹些流行的簡體字,例如“李”字,它是65438+。今天出土的文物很多,如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敦煌變文選本等。,有很多簡體字。自宋元以來,簡體字在各種手稿中隨處可見。雖然它們沒有得到政府的承認,不能在優雅的大廳中註冊,但它們在民間非常受歡迎,與官方文件形成鮮明對比。新中國人民政府收集整理了這些民間喜聞樂見的簡體字,出版了《簡體字方案》,幫助壹向樸實無華的簡體字取代了相應的繁體字,順應了漢字發展的大趨勢。這種對待漢字發展和處理的科學求實態度深得人心,因此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