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是壹個常用的漢字,讀作“妳?”或“迪?”,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為長尾鳥,後引申為飛蟲、地名等。相關的詞很多,如鳥、鴕鳥、鳥瞰、翠鳥、貓頭鷹、圈養鳥、遛鳥、黃鳥、候鳥、花鳥等。
擴展數據:
首先,字形的演變
鳥,象形文字。商代的“鳥”字壹般做成喙、頭、身、羽、足的形狀,姿態各異,難以壹壹列舉,僅舉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鳥和鳥是同壹個詞,它們的形狀和聲音(以及舌音)在意義上是相似的,然後它們被壹分為二。因此,鳥例中的壹些詞與“為”並無不同。
從鳥身上可以並排看到形聲字。春秋時期開始脫離象形文字,向筆畫方向發展。戰國時期字形相當混亂,鳥形被切割成若幹部分,如單於竹簡和四韻,難以分析。
《說文》根據象形原理,用圓線條勾勒出簡單的鳥形輪廓。隸書中的“鳥”變形很大,篆書中的尾羽和鳥爪誤組合成“個”,這導致羽毛和爪子的形象消失。楷書為“鳥”(繁體),是壹種符號,簡化為“鳥”。簡化來自草書,草書是草鳥的典範。
第二,單詞分析
1,雞苗
1)拼音
2)釋義:籠中鳥。
2.候鳥類
1)拼音:胡妳米40
2)釋義:隨季節變化由北向南遷徙的鳥類稱為候鳥。
3.鳥瞰圖
1)拼音
2)釋義:從高處俯視。
4、黃色的鳥
1)拼音:胡尼?歐
2)釋義:又名黃鸝、金衣公子、黑枕黃鸝,是壹種候鳥,體長20-26厘米,體重60-100克,夏季飛往中國東部繁殖,冬季南遷至印度、斯裏蘭卡和馬來半島。
5.貓頭鷹
1)拼音:xi ā o妮ǎo
2)釋義:比喻小人或叛逆者。?
百度百科-鳥
百度百科-雞苗
百度百科-候鳥
百度百科-鳥瞰圖
百度百科-黃鳥
百度百科-貓頭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