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天津詞典

天津詞典

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北方四閣是北京故宮的文遠閣、京郊圓明園的文遠閣、奉天紫禁城(今沈陽)的文水閣和承德避暑山莊的金文閣,合稱“故宮四院”(或“北四閣”)。此外,清政府還在江南的鎮江金山寺修建了文宗閣,在揚州大觀堂修建了文慧閣,在杭州西湖宮鼓山聖隱寺修建了溫嵐閣,即“江浙三閣”(或“南三閣”)。

其他的我不太清楚,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解釋四館七館的名稱

《四庫全書》是清朝乾隆年間編纂的壹系列皇家書籍和官方修復書籍。它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海納百川,提綱挈領,提取四千多年的文化,成為古籍大觀。”【1】是我們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寶庫。該書分為四大類:經典子集和歷史子集。“《四庫全書》共3461種、79309卷,目錄共6793種、93551卷。這些書基本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國古代的重要著作。【2】“前四版被遺棄在大內文遠館、奉天文遠館、圓明園文遠館和熱河金文館。後續編為三冊,分別藏於揚州文慧館、鎮江文宗館和杭州溫嵐館,每冊3.63萬冊,翰林院藏共計29.4萬冊。”【3】壹部大型叢書被復制了八冊,並為此在北方和南方建立了七個圖書館。這壹壯舉可以用前所未有來形容,它被稱為前所未有的世界文化事業。

1 Ku齊格名字的由來

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清帝高宗自稱“檢討古文”,欲“彰顯千古壹文之盛”【4】,並上書尋訪遺書。12月,他開始編纂《四庫全書》。次年二月,四庫全書博物館成立,十六名皇家王度和大學生被任命為主席,六名部長和部長助理被任命為副主席。此外,還有4000多名作家和書法家...,可謂人才薈萃,盛極壹時。歷時十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2 1)十二月,第壹部《四庫全書》編纂完成,藏於文遠館。之後,其他六本書相繼完成。

早在《四庫全書》編纂開始之時,乾隆就決定修建壹座宮廷圖書館,即“壹部藏書”。這壹想法在他的《文遠館筆記》中非常明確:“壹切都是事先建立的”,盡管完成這本書需要時間,但存放這本書的地方必須建成。在宮殿裏,不可能找到壹個地方,所以有必要在於文華的神廟後面建造壹個文本。(《高宗皇帝詔書第二輯》第13卷第1-2頁)此後,北四亭相繼建成。而且“因為江浙是人文之源”,高宗皇帝決定再續寫三本藏在江南的書。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八日,聖旨曰:“審讀古右雜文,研究古籍。近年來,我命儒生編輯《四庫全書》,並專門修建了文淵、許文、文遠和金文四館以供收藏。現在第壹部寫完了,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限定六年,所以《嘉惠意林》是壹部佳作。因為江浙是人文之源,有很多擅長力學的人願意學習中文秘書。這部《四庫全書》是允許廣為流傳的,它是由光來治理的。例如,揚州大觀堂的文慧館、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館和杭州聖隱寺的溫嵐館都有藏書,以便江浙的學者可以就近觀察抄本,並利用它們來展示我國收藏美景和財富的無限繁榮。”[5]

1.1,“天壹閣”與四庫七館的關系

古籍的收藏非常困難,不僅是因為害怕混亂、天災人禍,還因為害怕“眾人的灰燼。”正如清代康熙時期的大儒黃宗羲所說:“讀書難,藏書尤難。如果妳長期隱藏它,這將是困難的。”.....天壹閣書,為範司馬所藏。嘉靖至今已有壹百五十年。”【6】這是黃宗羲在《天壹閣書記集》中對天壹閣藏書的由衷贊嘆。清代嘉慶著名學者阮元在《寧波天壹閣書目序》中也對他贊不絕口:“中國藏書最長的家是寧波天壹閣。它的藏書在亭子的上方,亭子與六個房間連為壹體,而書櫃就是那個。下面分為六個房間,取“天生水,地分六成”之意。在乾隆年間,建造了七個亭子,其中許多被使用。" [7]

由於《四庫全書》卷帙浩繁,甘龍很早就想模仿這種藏書方法。【8】所以,在編纂之初,我就了解到浙江省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天壹閣”圖書館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藏書不發黴、不蟲蛀,並有防水防火的作用。於是他下令仿造範的“天壹閣”建造四個亭子以備將來存放。例如,乾隆《文遠亭記》中提到:“藏書之多,浙江範氏天壹閣必是巨擘。因編纂《四庫全書》,令其采用其館式,以建儲物之所。”(《高宗皇帝詔書第二輯》第13卷第2-3頁)並派人到天壹閣了解建築情況。乾隆三十九年(1774)六月二十五日上諭:“浙江寧波範家讀書最多,特賜《古今圖書集成》壹書作為賞賜。聽說他家的藏書說“天壹閣”是磚砌的,不怕火不怕燭。自前明朝以來,這口井沒有遭到破壞,其方法非常精細。我想告訴我的親戚去那裏看看房間是怎麽做的。是否使用特殊的磚石代替木材種植。這個書架是什麽樣式的?詳細詢問,將其燙成準確的樣本,打開思維並呈現出來。”【9】尊訪範家之後,旨在“馬上復述”:“天壹閣在範家的東邊,坐北向南。左磚和右磚朱@ ①是墻。前後檐、門窗均上下設置。它的梁柱是由松木和杉木制成的。* * *六個房間:壹個在西邊,帶樓梯。東邊靠近墻的壹個房間因為害怕潮濕而沒有存放書籍。然而中間有三個房間,裏面有十個大櫃子和六個櫃子。前後都有門,兩側存放書籍,便於通風。後面有兩個櫃子,兩個小櫃子,西邊有十二個櫃子。在櫥櫃下面放壹塊石頭以防潮濕。亭前挖有池塘,其東北角為彎曲的池塘。據傳聞,在鑿池之初,土壤中有隱藏的字形,如“天壹”字。因有‘天壹聖水’之意,故以亭名。有六個展館,這意味著‘60%的土地’。因此,書架的高度、深度和寬度以及數量和大小都包含六個數字。專用繪圖儀器。”【10】因此,高宗在故宮建了四個庭院,在江南建了三個庭院。從此,“天與水”的含義與七亭的命名有了密切的關系。

1.2,仿“天壹閣”的四倉七閣建築

齊格館的建造是在不同的地點、環境和各種因素和條件下進行的,並相繼完成,但它們都模仿了“天壹閣”的建造體系。

首先是熱河碧墅山莊的金文館和圓明園的文遠館。四集《高宗詩話》(第33卷第33頁)和《講臺上的詩》說:“早晨將采取內閣的風格,首先將構建文學風格。”註:“生活模仿浙江範的天壹閣系統,閣建於碧墅山莊之前,閣建於此處。”

文錦閣位於承德避暑山莊內,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動工,次年夏竣工。文遠館位於北京郊區的圓明園。它於乾隆三十九年重建。它在圓明園北部原有建築四達閣的基礎上略有重建,成為文遠閣(“高宗皇帝的帝王制度五首詩:關於文遠閣的詩”),並於次年繼金文閣之後建造,使其成為北四閣中的第二閣。文遠亭建於乾隆四十年(1775),於乾隆二年竣工。地址在紫禁城的文華殿後面,館名沿用了明代文遠館的名稱,該館收藏了四庫圖書館完成的第壹部《四庫全書》。文水亭最晚建於北寺亭。它始建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並於次年完工。它位於盛京(沈陽)紫禁城的西部。

上述金文、文遠、文淵和文水四閣都在故宮的禁地中,它們是故宮的四閣,也被稱為北四閣。所有的亭子都是仿天壹閣建造的。《高宗禦制詩五首·趣亭》(卷四十,頁三十)雲:“書樓四庫,乃天壹之法”。書上說:“浙江鄞縣收藏範藏書的地方叫“天壹閣”,那裏有六座寶塔,以“天滿水,地六成”為制勝之術,意在藏書。其公式可以使用,這是基於元、元、金、描四館的創造,是模仿其制度而學來的。”

江蘇和浙江的文宗、、三館也是仿照範的“天壹閣”建造的。只是文宗和文慧先收古今圖書,所以是預建的,而溫嵐館是在三點版《四庫全書》之後建的。這三個亭子都位於長江以南,因此也被稱為南三閣。《續金山誌》雲:“文宗閣在宮殿左側,建於乾隆四十四年。”文慧亭建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高宗詩五首》(第四卷第19頁)和《文慧亭疊庚子詩韻》:“天寧別館書屋巍峨,藏書甚多。”註:“此亭形成於庚子年(乾隆四十五年),也是仿照範的‘天壹閣’建造的。”溫嵐亭始建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成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玉蘭堂”改建而成。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八日,壹道詔書下達:“杭州聖隱寺後的玉蘭堂,交由浙江巡撫陳輝祖、浙江大臣朱升重修溫嵐館,並設書櫃備用。兩淮鹽署、余省文遠等館熟悉書體,可以適當模仿。”(《處理四庫全書檔案》卷壹,第85頁)《杭州府誌·西湖圖說》也說:“左劍閣藏《四庫全書》,名溫嵐;東墻明,西陵源映,金庸在喧囂中。”(邵編,刊於乾隆四十九年,卷壹,第44頁)並在《溫嵐亭詩》的結尾說:“賈凡的‘天壹’接近斯裏蘭卡,但幸運的是是壹個雙贏家”(卷六,第4頁)。至此,南三閣中“天壹”的痕跡明顯。

2“四庫七館”的命名和解釋

如前所述,這七座亭子都是仿照範的“天壹閣”而建的,原因是“天滿水滿,六成之地為勝之術,意在藏書。”長期以來,乾隆不僅模仿其風格,而且在其名稱中的“水”字上下了很大功夫,旨在“以水滅火”,保護《斯·Ku》的收藏“長久”。因此,“水”成為七館命名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難發現,文遠館、金文館、館、文壽館、館、文宗館和館這七個館的名字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是三個字,第壹個字是“文”,最後壹個字是“閣”。只有中間的字不同,但它們都有“水”其名字的含義非常明確,即第壹個字“文”代表著中國文化和文明,代表著清朝文化繁榮的含義,以及四庫文化的深厚。“水”字在中間,如上所述,它意味著範的圖書館在“每天都充滿水”的時期累火以保護藏書。至於文宗閣,可以寫成“文宗閣”;據說因為鎮江壹直被洪水淹沒,所以亭子建在金山上,金山面對著壹條大河。如果加上“水”,那就是“洪水”;另壹種說法是“宗”字本身有水的意思。“雖然鎮江文宗在外觀上似乎很獨特,但如果仔細研究其內涵,就會有‘江河住海’的堅實含義。”【12】簡而言之就是火被水取代了。以上對漢字的解釋只能被視為“王文商業”。

甘龍的解釋讓人感到困惑和精辟。以內院四院為例,可以看出乾隆解釋名的內涵。他解釋了“文學”的含義,用文學來比喻水,並將浩瀚的文化經典比作江河之水。他在《文遠歌集》中寫道:“寫作的意義是偉大的!向世界學習,攜帶道,發表聲明,激勵人民,開拓甚至到今天,所謂天道不可失。以水為喻:那麽經典之源也是文學之源,歷史之流也是文學之分支,文學之派也是文學之派。派、支、流都是從源頭劃分的。集也,子也,史也,皆出自經典。因此,我將書籍存放在四庫之中,第壹個是經典,但我以水為比喻來追溯其源頭。而算上‘天壹’的亭子,差別不大。”(《皇帝詔書第二輯》第十三卷第2-3頁)在《文隋閣集》中,再次闡述了“文”的內涵:“二書贊堯舜,壹曰,壹曰,壹曰中含,明出於外,許以文表之。”作家也是理性的,文本在哪裏,自然就在哪裏。文不在嗎?孔子遵從堯舜之心。世界上沒有文字,正義也失去了,但它不是壹個世界。是壹朵雲嗎?然而,文字與改造世界的簡牘密不可分,這四個庫的串聯也非常重要。”(第14卷,第4-5頁)文字的意義是偉大的。“文之所在,有天之感”,而“天之亭算”,意從“水”起,而“天滿水”與火相生,是為了讓亭書歷久彌新,並以此尋求“文”的永恒。

對於北四閣的命名,乾隆也給予了特別的解釋,如:“閣的名稱始於盛代,但今天已無立足之地,而內閣大學士兼任殿閣的名稱仍然存在,因此有必要存放書籍,因此所謂名實相符。”文華寺就在前面,是20歲就要講學的地方。誠然,枕經、鏡史是用來教化百姓的,後人把它當作家法,所以把它交給祖先的繩子用來向世界學習,並用來培養人民和回到古代。沒錯。”(第二套皇帝詔令《文遠戈》第十三卷第1-2頁)因此,盡管文遠戈是明朝的產物,但其名稱仍被使用,因為它“名實相符”。此外,“文華堂在其前”,這是講授經典的地方。這樣壹來,“以枕經史為鑒,以鏡鑒人”是真的,而“循著先人之繩考天下、培民之物的深刻含義回到古代也是真的!“再比如,也有溫金閣的特寫:“改元為源,有活動必有流,故分部落。”“如果妳想從部落中找到壹條小溪以追溯其源頭,妳必須首先關心知道它的天津和知道它的天津,然後妳會迷路並失去正確的道路,妳會被原諒打破港口。所以第二次解析木是漂亮的,地上標註了龍門的名字,也算是了解天津了。又如劉勰所言:“道象妙,但非字非津,字妙,不學不傳”,其實與我心同。府莊地處塞外,古時荒無人煙,如今卻艷日高照,禮樂日盛,四庫藏書閣。與司馬遷的‘隱山’相比,也是天差地別!”(《第二套高宗皇帝禦制作品》第十三卷第3-4頁)“天津”的神秘是如此完美和天衣無縫。

乾隆四十七年(1782),他在《文隋閣記》中對北四亭的命名進行了總結:“四亭的名字都是用文字書寫的,但如果它們是深的,如果它們是從源頭上來的,如果它們是從天津來的,如果它們是追溯的,它們都是以水為基礎的,它們采取了範的行動‘天壹閣’,這在以前的記錄中也看到了。如果有壹個海源,所有的水域都有自己的來源,它們都屬於海洋,那麽海洋似乎是它的尾巴而不是源頭。我不知道為什麽尾部會泄漏,但它仍然作為源頭運輸。原反終,大易顯其終。天津是窮人的源頭和追溯的路徑,但它也是追溯的,天津也是源頭的源頭。如果水的身體被這樣使用,那麽文學的身體呢?正因為有了盛京,這個名字才更符合周所謂‘溯流求基’的含義,意在緬懷先人創業的艱辛,並向後人展示守文的典範。我是認真的!”(《高宗皇帝禦制文件第二輯》第14卷第4-5頁)可見乾隆為七亭命名的良苦用心,“用心是要想壹想的!"

編輯宋亞凡

參考

【1】【3】【5】【11】郭伯公。民國圖書與《四庫全書》編纂考辨(四)。上海:上海書店,1992:(前言),(前言),65438+

【2】【4】【清】雍Ró ng @ ③。四庫全書目錄。北京:中華書局,1965:(出版說明),(卷首)

【6】【7】【12】畢,張嬌華編輯。中國古籍與現代圖書館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2:36-38,39443。

【8】【9】【10】(清)王先謙。繼續錄制東華。(乾隆七九,第十二頁)

關於未存儲在字體中的單詞的註釋:

@【①原字秋瓦。

@ ②原詞補充。

@ ③原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