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北魏墓誌中“戴”與“衛”的混用

北魏墓誌中“戴”與“衛”的混用

摘要:

在現存的北魏墓誌材料中,對北魏國號的稱謂主要有“戴”和“魏”兩種。筆者對20世紀60年代至今出土的墓誌材料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在壹個統壹的朝代,在極其嚴肅的喪葬儀式中,北魏似乎只有壹家。由此,筆者提出兩種看法:壹是因為北魏曾經更改過國名(此事發生在道武帝登國元的那壹年,即公元386年),廢棄了國名,老鮮卑人對故國懷戀,故用“戴”。其次,經過平城時期近百年的經營,北魏各國早已奪冠。在這樣的情況下,拋棄鮮卑舊俗,逐漸向漢民族的國家轉變是必然的,而廢除代表舊制度的“代”也是大勢所趨。限於作者學術能力,這篇論文有拋磚引玉之嫌,窺壹斑而見全豹也不是沒有可能。

關鍵詞:北魏墓誌、國名、門閥國、鮮卑族漢化。

內容:1。拓跋鮮卑墓葬的中原走向

二、北魏墓誌的基本特征

孝文帝遷洛前的墓誌——以司馬金龍墓誌為例

第四,孝文帝遷洛後的墓誌——以、馮和圖墓誌為例。

動詞 (verb的縮寫)結論

壹、拓跋鮮卑墓葬的中原走向

五湖十六國時期——南北朝延續了漢末皇權弱化的趨勢。作為中國歷史上第壹個重塑皇權的時期,相當於漢帝國的“後帝國時代”,也作為隋唐的先行者出現。從長安到劉曜的匈奴鐵騎,再到隋文帝的出兵南下重新建立統壹王朝,三個世紀以來最有希望、最優秀的政權是北魏。這個政權在建立之初,就表現出與其他蕪湖政權完全不同的特點,即揚棄了自己的胡族:壹方面保留了部落軍的形式,從而保證了自己在眾多軍閥國家中相對較強的軍事實力,完成了保存自己的歷史任務;另壹方面,北魏堅決實行部落解散政策,從根本上顛覆了以前的胡國家模式,把自己的歷史性質推進到了壹個新的高度,即開啟了自己的中原進程。在實物證據方面,在這壹點上顯而易見的是墓葬形式的集中化。

拓跋鮮卑南遷始於曹魏甘露三年。元帝拓跋力維將鮮卑各部遷移到樂聖(內蒙古和林格爾北部)。據《金淑魏官傳》記載,此時鮮卑各部與烏桓相同:皆有大人,皆互相商議,選鮮卑人向內遷。同時,它們也可以被看作是兩漢時期的降邊之作。拓跋力維死後,各部分分裂。直到公元338年,拓跋世義在樂聖建立了國家政權。經過80年的努力,拓跋鮮卑真正在第壹個政治中心樂聖定居下來。代國亡於前秦。公元386年(鄧年),太祖道武帝拓跋珪乘前秦內亂之機,重建代國。同年四月,改名為魏,棄“戴”姓,自稱王維。道武帝在位第三年(公元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政權在大同生活了97年,直到孝文帝遷都洛陽,北魏進入末期。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和林格爾及其周邊地區,包括包頭和呼和浩特,發掘了7座北魏墓葬(群)。在大同地區,發掘了11座北魏墓葬(群)。在這些墓葬中,最早有明確時間記錄的是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這座墳墓挖掘於2005年。這是壹座沒有耳房的磚墓。從墓中出土的水墨畫皮銘文可以看出,墓主人死於太炎元年(公元435年),墓中隨葬器物為梯形木棺,是典型的早期鮮卑葬制。根據對沙嶺壁畫墓出土的殘存漆皮銘文的鑒定和研究,可以得知此墓為平西將軍之妻多洛塔之妻之墓。沙嶺北魏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不同尋常的壁畫。根據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的發掘簡報,沙嶺壁畫墓出土的壁畫可分為祭祀出行和日常生活兩大類。在大同博物館收藏的《沙嶺北魏壁畫巡圖》中,人物都穿著窄袖長衫,但儀仗儀式沿襲漢式,從出土實物上為鮮卑人漢化提供了依據。

如果說沙嶺北魏壁畫墓還屬於個案的話,那麽我國目前發掘規模最大的壹座墓葬——司馬金龍墓的發現或許更能說明問題。因為司馬金龍自己的民族屬於漢族,所以他的墓葬和普通的鮮卑墓葬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壹點在喪葬和隨葬品的類別上非常明顯。與北魏早期的墓葬如沙嶺壁畫墓相比,司馬金龍墓沒有出土棺槨。從發掘簡報來看,墓主人的屍骨散落在棺床周圍,這當然與劫掠引起的騷動有關,而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座墓根本不用棺材。其次,從壹些墓葬的發掘簡報來看,北魏早期的鮮卑墓葬大多不是成組出土的,而在北魏晚期發掘的重要鮮卑墓葬中,如袁紹墓、袁窪墓等,出土了100多件陶俑和男女俑,陶俑成為隨葬品的主流,與北魏早期的葬俗有很大不同。可以認為,北魏後期,鮮卑和漢族的墓葬在習俗和實際的墓葬建造上,都傾向於回歸漢代的習俗(大墓厚葬)。

可以看出,經過近200年的自身發展,在墓葬形式上,拓跋鮮卑的墓葬是從烏桓-鮮卑時期的豎墓和簡石墓中分離出來的;在隨葬品方面,它是精致而復雜的,不同於早期粗糙的藝術風格和以實用為隨葬品的習俗。祭祀儀式和葬禮往往是世俗的(靈柩床的廣泛使用就是壹個例子)。從這個角度來看,整個北魏的葬制走向也應該是確定的。

二、北魏墓誌的基本特征

墓誌銘起源於秦漢時期,現存的秦代罪犯用瓦和東漢罪犯用磚可以看作是墓誌銘的雛形。墓誌是存放在墓中的方形石雕,記錄墓主人的生平事跡。魏晉時期,受薄葬思想的影響,不葬墳、不立碑成為喪葬的常態。在這種情況下,墓誌銘被廣泛用作紀念碑的替代品。北魏墓誌蒼勁有力,是由李晶改為楷書的字體,史稱舒威。在鮮卑墓葬形制有中原化趨勢的背景下,北魏墓誌形成了壹些獨特的體系特征:

首先,有不同的類型。北魏墓誌有三種:1,承襲舊西晉的碑形墓誌;2.方石墓誌(按有無記蓋可分為兩種),存世量最大,保存相對較好;3.墓磚。這種簡牘是秦漢罪犯磚的直接繼承者,在北魏後期已經不是墓誌的主流。

第二,嚴格的等級制度。據趙超《論北魏墓誌的等級制度》記載,北魏墓誌以官階作為墓誌大小的評價標準。從太和十八年開始,北魏墓誌制度進入了以方石墓誌為代表的時期。從漢高祖孝文帝統治時期到宣武帝正式頒布,官品成為衡量官員地位的重要標誌。從隋書《法紀》中的記載可以看出,北魏時期有三種秤。根據換算成米的統計結果,發現以公安三司為代表的重要職位或榮譽職位的獲得者的墓誌銘長約三尺,而三四級官員的墓誌銘長約二尺四寸,以此類推。其中,生前冤死,死後平反的都有專門的墓誌銘,比如袁遺的墓誌銘。

從現存的北魏墓誌來看,埋葬制度總是與不同的社會形態相聯系的。北魏墓誌銘既有對往昔生活的向往和對逝者的緬懷,也有當時對藝術創新和世俗化的追求。墓誌銘作為重要的實證材料,在實物上也體現了西方文化與中原文化、鮮卑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交融,如司馬金龍及其夫人姬辰的墓誌銘和大同博物館的隨葬品。

以上是北魏墓誌的壹些基本特征。

孝文帝遷洛前的墓誌——以司馬金龍墓誌為例

司馬金龍墓是目前平城地區發現的最大的壹座墓,是孝文帝遷都前的北魏貴族墓。與洛陽元氏郡王墓相比,司馬金龍本人作為漢人,在墓葬建築和隨葬品形制上有壹定差異。限於本文的內容,我們僅對司馬金龍墓及其內容作壹些分析。

司馬金龍墓表高0.49米,寬0.45米,楷書十行,每行七個大字。墓誌高0.45米,寬0.55米,楷書九行,每行八字。兩碑都是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十壹月與魏孝文合葬。從司馬金龍墓表和墓誌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壹,司馬金龍墓表形制與西晉——梁壹脈相承,屬於標準的碑形墓誌。這種墓誌發展模式與西北關中地區和河西走廊地區保存的西晉墓誌發展模式如出壹轍。隨著北魏統壹北方,這裏的墓誌模式也被帶到了北方:遼寧朝陽出土的《劉閑墓誌》,記載了壹個關中祖籍。太祖統壹北方後舉家遷居的下級軍官的生活(北魏完成對某地的新征服時,壹般在此設立“鎮”進行軍事化管理,分散當地原住民)。其次,從墓誌的開頭“惟大代居太和八年”可以看出,此時對北魏國號的要求並不嚴格。作為深受馮太後倚重的君主,司馬楚之和司馬金龍在處理國風問題上是不會出錯的。從《魏書》中,我們找不出司馬父子對北魏的稱謂,但有壹段話很能反映當時的政治氛圍:我奉命南下。這段話出自司馬楚之《太祖南征報告》。不出意外,他繼續南征的政策被否決,但報告中對太祖皇帝和北魏朝廷的恭維和敬服不言而喻。從舒威的文筆中不難看出,北魏朝廷被視為正統的中原王朝,而這段時間又恰逢北魏向漢族的變質。司馬金龍墓誌產生的時期是北魏最關鍵的時期,造成了壹個墓兩個不同的名字。

孝文帝遷洛後的墓誌——以、馮鶴圖墓誌為例

如前所述,孝文帝遷羅後的墓誌,呈現出“戴”稱謂減少甚至廢棄的趨勢,而“魏”和“”的稱謂則多為使用。同時,雖然孝文帝遷都洛陽,鮮卑內部北歸的聲音並沒有停止,這種局面帶來的結果之壹就是喪葬的分化。分別以、馮、塗三種不同的墓誌為代表。

袁劍墓誌出土於1925,高43厘米,寬45.8厘米。碑文327字。《袁劍墓誌》是壹部極其成熟的北魏墓誌,方正規整,字體渾厚。碑文如下:

魏,故王通,武昌,騎常騎,騎常騎。狀元將軍賀南銀、掌節度使,督齊、徐二周出征,兼齊、徐二周刺史,授齊國刺史。王和以前壹樣死了。王諱鑒,字紹達,亦洛陽人,泗州人。王是道武帝的玄孫,豫王的玄孫,王乘的孫子,簡王的兒子。壹開始是三歲,五月待夏,下午初六,春秋三年,初壹就睡著了。2004年3月26日,隸屬長嶺東港。進行遊戲修會徽,奪得遠陰稱號,分瓊,送別華景珍。堂構輝煌,印重潤澤,城為鎮。靈射而折,聖旨移至宋玉,是宗瑞的詮釋,靜音是愛撫。郝爾易哲,乃王思舉,常可程頤,李思訓。按壯麗,還原虛線,六藝昌盛,五典壹體。私崇光子,公釋臣忠,喉蘭,。專班分陜西,效為麥夷姜,帝賞休烈,選有海箱。當其溢東夏,則地區重興,風格先益,天下益其光。撫摩齊的年齡,循循自保的軌跡,守護,引導道德和禮貌。猛聯想秋凝,仁迎冬,揚風,頌郁遠近。代始四歲丁亥三月庚申朔二十六日乙酉。

可見這已經是標準的韻文結構,修辭優美,沒有鮮卑本土風格。同時,由於政治中心從平城轉移到了洛陽,北魏稱之為真正的中原王朝也不為過。為適應統壹的需要,帶有地方分裂色彩的狹義的“代”的稱謂並不適用。

馮鶴圖墓誌銘在大同發現,但墓誌銘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墓誌銘的內容:豐河圖葬三年,最終葬於北方。從這段話中,很容易看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石並不是所有的鮮卑人都認可的。但是,馮鶴圖的墓誌銘的標題仍然是“魏”,而不是“戴”。這說明經過洛陽時代的洗禮,鮮卑人從精神層面認可了北魏成為門閥國家的事實。

結論

北魏墓誌是北魏社會發展的產物。它的形制、用詞、用途都反映了北魏某壹段歷史的真實狀態。比如本文提出的“戴”、“魏”的國名變更,實際上是北魏通過漢化逐漸積累勢力,擺脫了蕪湖政權的陰影,從而形成了為統壹隋唐帝國奠定基礎的大王朝。

由於作者學術能力不足,時間有限,本文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指正。作者在此表示歉意和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