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有壹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很多場合,他強調“談個人看法”或者“和大家討論”,註重互動交流。他談論咨詢的方式既顯示了他平易近人、謙虛謹慎的高尚品質,又達到了壹言重於九鼎之寶的效果。
關於周恩來的故事。
1936年6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第壹次見到了當時已經是中國主要領導人的周恩來。斯諾在《西行漫記》第二篇《洪都之路》中描述了他與周恩來的相遇:
突然,壹個留著大黑胡子的瘦瘦的年輕軍官出現了。他走到我面前,用溫柔優雅的語氣跟我打招呼:“妳好,妳是在找人嗎?”他用英語說話!我立刻知道他是周恩來。在與周恩來交談時,我饒有興趣地觀察著他,因為在中國,像許多其他紅軍領導人壹樣,他是壹個傳奇人物。
他很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結實。他的胡子雖然又長又黑,但外表依然稚氣,深邃的大眼睛裏充滿了熱情。他確實有壹種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似乎是害羞、個人魅力和領袖自信的奇怪混合。他說英語有點慢,但相當準確。他告訴我他已經五年沒說英語了,這讓我很驚訝...
時任美國總統特使的亞歷山大·黑格將軍(Alexander Haig General)作為尼克松6月訪華的先遣站,1972,周恩來的英語聽力能力和機敏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當時黑格在會談中提到前蘇聯的威脅時說“美國政府關心中國的生存能力”,張翻譯為“美國政府關心中國的生存能力”。張註意到,翻譯完後,沒有說話,而是明顯地皺起了眉頭。
黑格走後,立即讓張在各種版本的《韋氏詞典》和《牛津詞典》中查找“生存能力”壹詞的含義。查了壹下,確實是“生存能力”的意思。周恩來再次見到黑格時,當面指出上次黑格用錯了詞,中國不接受是因為中國不需要別人關心他的“生存能力”。
盡管有“生存能力”的插曲,尼克松成功地訪問了中國,並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公報簽署後,尼克松舉行答謝宴會,最後特別稱贊了中譯本,並拿出美國人的幽默感,對張說很優秀。“我聽了所有的翻譯,壹個字都沒錯。”
人民網-中國領導人在哪些場合講外語?
參考以上內容:人民網-向周恩來學習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