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古代漢字是如何註音的?

古代漢字是如何註音的?

漢字是書面漢字,每個字符代表壹個音節。

壹些學者認為,在漢代以前,壹個漢字的發音是兩個音節,壹個小音節和壹個大音節。因為漢字本身不表音,雖然從漢代到20世紀漢字的數量和書寫方法都有變化,但我們看不到發音的變化。有必要進行專門研究,以推斷它們在古代漢語和中古漢語中的發音。

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可分為“音讀”和“訓讀”,壹個字往往有多個讀音,這是因為不同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的讀音不同。

最早的註音方法是讀if法和直接註音法。讀槎法就是用讀音相近的字做註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采用了這種註音方法,如“槎射,可以讀正”。直接記法是用另壹個漢字來表示這個漢字的讀音。例如,在“女人為自己說話”中,說話者說“悅”用於註音。

以上兩種方法都存在固有的缺陷。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同音字太生僻,難以起到註音的作用,如“襪子”。

反切法是魏晉時期發展起來的,據說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的影響。漢字的讀音可以用反切法標註,即把第壹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聲調組合起來做註音,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的漢字讀音組合起來。例如,“連”的發音是“郎”的聲母和“點”的韻母和聲調的組合。

因為漢字主要是表意文字,所以在註音方面比較弱。這壹特點使得最近壹千年的文獻,就像使用拼音的西方國家壹樣,在措辭上沒有太大的差距,但這也使人們難以推斷古代的音韻。

例如,“龐”的發音來自“龍”,但今天前者在北京話中讀作“龐”,後者讀作“龍”。如何解釋這種差異是音韻學的課題。還應該註意音調:平聲、升調、升調、降調和輕聲(元音

擴展數據:

現代註音法

中國的漢語拼音運動始於清末的音標運動。

音標運動中提出的音標方案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大致可歸納為三大體系:

1,假名系統:模仿日語假名,用漢字偏旁部首作為音標。陸太章在1892年的《壹目了然》中提出的“中國新註音文字”,以及王昭在1901年寫的《國語合唱信劄》,都屬於假名。

2.速記系統:速記符號用作拼音符號。從1896到1897年出版的蔡希永的《表音快字》、沈雪的《盛世元音》和王的《拼音字譜》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速記部門。

3.拉丁系:拉丁字母用作音標。朱的《江蘇新字母表》1906、劉夢陽的《中國漢語拼音方案》1908、蔣的《通字》、黃的《拉丁假說》1909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拉丁系。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