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石經》:刻於東漢武帝西平四年(公元175年)至東漢光和六年(公元183年)。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石刻經文項目由蔡邕主持,儒家經典《周易》、《尚書》、《呂氏》和《儀禮》。這座石像是在廣和六年完成的,歷時九年。字體方正挺拔,很有名氣。它是中國歷史上出版的最早的石經。據記載,《石經》刻在46塊高壹尺、寬四尺的長方形石碑上,有20多萬字。由於它只刻在隸書的壹種文字中,因此也被稱為“集成石經”。後來毀於戰爭。自宋代以來,石經和殘石偶有出土,歷代共發掘收集8800余字。其主要殘存的碑塊藏於Xi安碑林博物館。
正始石經壹般指三體石經:三體石經建於公元241年(三國魏齊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壹個字都用古文、小篆、韓立三種字體書寫而得名。《世經》刻有《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是東漢繼《西平世經》後建立的第二部《世經》。《石頭記》在中國書法史和漢字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開石成經》:唐代十二經石刻。又名唐師敬。它雕刻於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完成於開城二年(837年)。最初的紀念碑建於唐代長安的國子監務本廣場,宋代遷至付雪北岸,即現在的Xi碑林。中國清代以前的石刻文獻很多,但以《開城石經》保存最好,是研究中國經史的重要資料。1961年被國務院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