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和白話文是壯文發展史上的兩個階段。學術界壹般認為,壯族地方民間文字始於唐代,盛於宋代,盛於明清。不僅有碑文,還有大量的師歌和民歌。許多壯族傳統的長詩和神話故事都是這樣保存下來的。由於歷史原因,這種寫法沒有得到規範統壹,只在壹定範圍的民間使用。目前,經過初步的收集和整理,這些通俗的白話文字已經編成了壹部古壯字詞典,準備出版。古壯文概念的確認,不僅反映了它作為民族文字的歷史存在和作用,而且也是傳統壯文與新造語音壯文的區別。說明壯族的文字有著悠久的歷史,並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
語音壯語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提高壯族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人民政府幫助壯族人民創造了表音壯語。這套表音壯語以拉丁字母為字母,以北方壯語為基礎方言,以武鳴縣壯語讀音為標準讀音。1957 165438+10月29日,國務院通過《壯語方案》,批準在壯族地區試行。至此,壯族人民有了合法而統壹的文字。
壹千多年前,壯族人利用漢字的部首、讀音和語義創造了sawndip(白話字)。據蘇、等主編的《古莊詞詞典》統計,),民間使用的白話文約有4800個。
古壯字的壯語稱為Sawndip,意為生僻字或新字。又叫地方民俗書、地方民俗字、sawndip,現定名為古壯字。主要是借助六字造字法進行再創造,是古壯文發展史上突飛階段的產物。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白話文的產生始於唐代。唐永春元年(682年)承州(今廣西上林縣)刺史魏京班所撰《承州武余縣六合壯府頌》中的□(+易)和□(+田)兩個字,已成為形聲義統壹、結構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白話文的使用更加廣泛。據範成大於二年(1175)所作《桂智恒》記載,遙俗,專家所撰白話書,桂林諸市皆有之。今天,我記住了臨桂的號碼。雖然很野,但也有依戀。□(低聲),不長。□同(音穩),坐於門內,穩。□(大+坐)(也穩),坐大也穩。□(小+小)(音卷),孩子也是□(不+大)(音動),人瘦。□(無+生)(音末),人死。(石頭+敲打)(音蠟),擡不起腳。(女+大)(大音),女大和迪爺。□(石+山)(音),壹個巖洞。閂上月亮(砰的壹聲),門水平關閉。他記不住紀律。我看了兩年的官司,學會了。宋代莊禪的《雞肋》和周曲飛的《嶺外答》也記載了白話文的形體和應用。到了明代,白話文已經成為壯族人的書面文字。清初(今廣西桂平縣)知府吳起,采錄了冼、壯的扇歌、肩歌、巾歌,即壯族男女將情歌寫在扇面上,刻在扁擔上,繡在花巾上,作為信物互贈愛情。他還說自己的文筆如丁壹,曲與花鳥相間,字如飛花。有些地方用白話文寫的歌本,是按箱數的。阿清作家屈大均在《廣東新話》第八卷《蛆蟲》壹文中說:凡作壹首歌,不論與姚、莊漫與,必先為欲藏提供壹本書。要歌的人會錄,不會帶出來,慢慢積累到幾首。產生於明代,流傳於右江流域的兩萬行《遼歌》,是用白話文抄寫的方式代代相傳的。道光十壹年(1831),廣西宜山縣馬安鄉谷雨村廖世寬墓的詩碑,是用白話文書寫的。碑上鐫刻著壹首五字、緊腳、壯烈的宋***120行,生動、詳細地展現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經歷和悲涼景象。神話、故事、傳說、歌謠、諺語、劇本、寓言、對聯、銘文、藥方、家譜、契約等。壯族的歌謠是用白話文字記錄和流傳的。在壯族文化發展史上,白話文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但由於各地字形不同,古壯文沒有形成統壹的標準,筆畫過於復雜,書寫不易,使用不便,也沒有被行政文件和正規教育所采納(當然這也與壯族沒有建立統壹的政治國家有關)。